正文 第34章 榮辱不驚臨危不亂,大商家肚裏能納百川(2)(3 / 3)

而按協議上關於償還洋款的約定:如果政府借的款到時還不上,就隻能由阜康“代墊”。這對現銀周轉如此緊張的阜康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第四,當時為了給靠山左宗棠協賑和購買軍火,阜康一共需要撥付45萬兩銀子出手。雖說這是轉運局暫存在阜康的官款,這會兒撥出去隻是物歸原主,但這麼一筆銀子出去畢竟對逆境中的阜康少了一個支持。

第五,胡雪岩的女兒在這個緊要的當口於十一月初五出嫁,以胡雪岩定下的宴請局麵,至少需要20萬兩銀子……這些都是對胡雪岩不利的情況,看來隻要再有點風吹草動,他辛苦創立的家業就將岌岌可危。而偏偏這時候,又發生了由胡雪岩的商界對頭邵友濂與盛宣懷合謀挑起的擠兌阜康錢莊的事件。邵、盛二人同屬李鴻章門下,胡雪岩則屬於左宗棠門下。中法之間戰事一起,正直的左宗棠力主張與法開戰,而賣國求榮的李鴻章主張講和,因此雙方再次發生嚴重衝突,但礙於官場不敢公開將這種矛盾激化,隻是暗地裏爭鬥。於是邵友濂與盛宣懷為了配合自己的主子李鴻章,就拿胡雪岩的錢莊開刀,派人暗中四處傳謠,謊稱胡雪岩的阜康錢莊內部空虛,信用不足。

擠兌先由上海開始。那時候上海阜康錢莊的檔手宓本常自己還挪用了公款無法補救,就更別說應對了,所以擠兌一下子就釀成了不可收拾的燎原之勢,不到一天的時間上海阜康就宣布關門歇業。之後,擠兌風波蔓延到杭州和寧波的分號。在十一月初三,胡雪岩到杭州的時候,才知道上海和杭州發生擠兌的消息。

對於胡雪岩來講,錢莊是他所有生意的“龍頭”和起家的本錢。

如果錢莊一倒,那麼他幾十年辛苦建立的商業大廈就會隨之土崩瓦解。因此,他剛一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情十分沉重,差點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但我們都知道,胡雪岩是個非常有忍耐力的人,他很快就冷靜了下來,準備理智地麵對這一切。首先,他在擠兌事件發生的時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做生意以來一直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信用”二字。所以,即使是在那個讓他崩潰的現實麵前,他依然保持著鎮定出現在阜康的客戶麵前。

作為領導的胡雪岩心中十分清楚,現在唯一於局麵有利的,就是自己這個船長必須冷眼看待現實的一切,這樣即使不能拯救大船,至少也不至於船毀人亡。因此,到了阜康錢莊,胡雪岩重新使自己冷靜下來。他暗暗告誡自己,發生今天的擠兌風潮,完全是自己一手釀成的結果,所以必須麵對現實。他還甚至暗示自己:最好忘掉自己是阜康東家的身份,幹脆就當自己是胡雪岩的“總管”,那個東家胡雪岩已經“不能問事”,隻是委托了自己全權幫忙處理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罷了。

從心理學上分析,胡雪岩的這種做法有利於將自己從失敗的境況中分離出來,更容易冷靜下來,集中全部心力應對當時的滅頂之災。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在處於失敗中的時候,人性決定了人們習慣於在逆境中消極地看待問題,因為過分想到自己的得失,而無法冷靜並清醒地思考問題,更不用說分析現狀,找到擺脫困境,挽回失敗境況的方式方法了。

其實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生意場上,一個人在麵對失敗的時候,都該有胡雪岩的這種冷靜心理。失敗有時候容易導致人產生“失心”,而有了“失心”,人就容易進入消極的狀態,從而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容易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即使是到了窮途末路,自己家底被抄掉,店鋪被迫宣布倒閉的情況下,胡雪岩還能說出“我是一雙空手起來的,到頭來仍舊一雙空手,不輸啥!我不但不輸,還吃過、用過、闊過,這些都是賺頭。”“隻要我不死,你看我照樣一雙空手再翻過來。”這就是心態,這就是一代大商的心態,這就是能由貧寒出身成為一代大商的胡雪岩冷眼看失敗的寬廣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