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時局走你也走,成功永遠和眼光做朋友(3)(2 / 3)

當然,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固步自封,總是生活在過去,總是沒有前進的思路,沒有先進的想法,沒有與世界發展的腳步產生共鳴,那麼,縱使有豐富的經驗,也有用完的一天。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他(她)怎麼辦?是束手就擒呢?還是再想想辦法?

學習過哲學,我們已經知道:這個世界是發展的世界,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一個人總是拒絕接受外來的新事物,總是拒絕給自己充電,那麼他(她)逐漸地,就會比本是和自己同一節拍的人慢上半拍甚至是一拍的節奏。所以,古人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因此,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能不斷地從自身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總結經驗,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然後善於將別人的經驗和方法借來為我所用,那麼他(她)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胡雪岩向來被作為是中國商人學習的模範,很多經商之人都因為佩服他的才智、眼光、魄力而不斷地對他進行研究,並渴望從他身上能學到一些做人、做事、做生意的道理。其實,胡雪岩他也是凡人一個,他之所以能擁有別人羨慕不已的眼光,關鍵就在於他是一個很懂得積累經驗又善於學習的人。

胡雪岩的老家是在安徽農村,所以那裏的人們都以務農為主。

有一年,一位老農想種稻米,就挖掘荒地,造好一片水田,並種下了水稻,甚至,為了鐵心種水稻,他連灌溉用的水渠也都挖好了。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老天爺那年發了怒,竟然在那裏鬧起了水災。所以,雖說老農挖有灌溉的水渠,但水災一來,那些水渠反倒成了累贅(因為田裏的水排不出去)。水稻雖然需要水,但是長期被水泡著,也不符合它的生長規律,因此,減產不少。

這位老農付出的努力白費了,自然非常苦惱,萬般無奈他就向大家都十分敬佩的胡雪岩請教。胡雪岩在聽完老農的述說後,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你不用著急,再連續種上三年水稻,你就可以發財。”當時,老農並不理解胡雪岩的說法,但是古時農村裏的人一般對有點學問或者有點成功的人都有一種敬佩的心理,覺得那個人所說的一定是真理,否則他不會成功。所以,老農隻是聽從了胡雪岩的建議,第二年依然種下了水稻,不巧那一年又碰上水災,水稻又歉收了。

老農是個固執的人,雖然歉收,他依然覺得胡雪岩說的肯定有道理,就連續第三年種上了水稻,沒想到,老天爺發水災發上了癮。到第三年,水災又來了。很多人都覺得這是老天的捉弄,也開始對胡雪岩的建議感到不可靠了。於是,許多人都勸這位老農:“別再幹傻事了,還是把水田改成旱地,種旱地作物吧。”但是,固執的老農依然相信胡雪岩的建議,還繼續種他的水稻。

到第四年的時候,老天爺突然玩起了新把戲。當時全國大旱,旱地的作物幾乎顆粒無收,而水產植物水稻卻獲得了出人意料的大豐收。老農終於在前幾年虧損的情況下扭轉乾坤,獲得了水稻的豐收,並且奇怪的是在以後的兩年,全國仍然大旱,旱地作物也就依舊顆粒無收,而水稻還是大豐收,這就導致了稻穀的價格大漲。這位以前被人認為“固執”的老農終於苦盡甘來,享受到了連續幾年豐收的喜悅。後來的大豐收和稻米漲價,減去他前三年的虧損,他還真是大賺了一筆。

也許很多人都說胡雪岩是個能掐會算的神人,否則他怎麼有如此厲害的眼光,並且為什麼老農在聽了他的勸說之後就獲得了豐收?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能力,這種傳說中的“神話”隻是胡雪岩他善於觀察和分析,懂得了大自然的不定期循環規律,從而利用了規律的結果罷了。

曾經,中國商人公認的祖師爺陶朱公範蠡就曾經說過:“六年幹旱,六年豐收,十二年一大饑。”當時,範蠡他就是總結了自然界的規律才得出的這個經驗。意思就是說,自然界有一個規律:

在有六年幹旱的情況下,後六年就一定會得到豐收。陶朱公的後世傳人——商人胡雪岩正是根據這一規律才做出了大膽的推測,也才使老農在執著之後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