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簡單做人明白做事(2 / 3)

責任心的強弱通過行為來體現。從為家庭燒一頓飯,洗一次衣服,到報名義務獻血,應征入伍,都是責任心的體現。不過這是兩種不同層次的責任心的體現罷了。

不久前放映的一部電影《背起爸爸上學》感動得多少人熱淚盈眶。電影說的是一個16歲的農村少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師範學校,麵對著癱瘓在床無人照顧的父親,無奈之下賣掉了全部家產,背著父親走進校門,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一個“背”字,不僅體現了父子之情,也體現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有報紙評論說他“背”起了責任。正是這種久違了的反哺情結,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呼喚著人們的良知。

有一則故事:一向被大家愛戴的哈佛大學教務長伯立格先生,有一次問一位名叫史密斯的學生:“為什麼沒有把指定的功課做完?”史密斯回答:“我覺得不太舒服,休息了片刻,時間不夠用了。”伯立格說:“史密斯先生,我想有一天你也會發現,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和沒有時間的人做出來的。”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工作中的責任感是促使人們做事的最大動力,即使不太舒服,也要堅持下去;即使時間不夠用,也要分秒必爭。正因如此,才有不少優秀的人士,以很強的責任感為己任,從不以沒有時間為借口,成就工作,也成就自己。借口永遠是人們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和“絆腳石”。

但在實際工作中,借口與責任成反比關係,即一個越是義無反顧地全身心投入到某項事業中去,他就越沒時間和精力去找借口,他的業績就會更突出。相反,一個人如果總是在找借口上下功夫,就總能找到好理由,但這個人也會離他的目標越來越遠,甚至連去工作的心思都沒有了。因此他有了許多可以心安理得的“理由”來安慰自己,領導分配任務後,將失敗的借口找上一大堆。

但捫心自問,自己竭盡全力了嗎?借口隻能加速一個人的懶情、消極和頹廢思想。

不全力以赴地幹事而千方百計地尋找借口,絕對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去掉這種壞習慣有兩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一是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自覺遠離它的“誘惑”,不給它搭建“溫床”。不論哪類人,靠個人的力量和能力是有限的,實在做不了的事情可請求別人幫忙,直到學會、完成為止,但不能老找借口。少一分借口,就給自己堵塞一條退路,沒有任何借口,就堵塞了所有退路。這樣就逼自己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二是要雷厲風行,速戰速決,對上級的指令就像戰場上的命令一樣,馬上答:“是!”緊接著就立即去執行,不給自己留下偏離目標的過多思考時間。

美國成功學家格蘭特納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有自己係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機會!一個人對待生活、工作的態度是決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關鍵。

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責任,在責任和借口之間,選擇責任還是選擇借口,表現了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有了問題,特別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可能讓你懊惱萬分。這時候,有一個基本原則可用,而且永遠適用。這原則非常簡單,就是永遠不放棄,永遠不為自己找借口。總之,凡事要有責任心,全力以赴去幹,什麼事都能幹出名堂來,什麼事都能使你出色而閃亮!

遇事要留有餘地

遇事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會進退自如。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其它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我們可以見到一些政府官員在麵對記者采訪時偏愛用一些模糊語言,如:可能、盡量、研究、或許、評估、征詢各方麵意見……他們之所以運用這些字眼,就是想為自己留有餘地。否則一下把話說死了,結果是事與願違,那該多難堪啊!

那麼,怎麼樣才能為自己留有餘地呢?

做人方麵:對人不要過早地下評斷,象“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人的一輩子很長,變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信口說出“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的話語。

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除非有殺父奪妻之仇。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做事方麵: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的字眼。

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留後路,而這樣回答事實上又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審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使事沒有做好,也不會怪罪你。

總之,辦事、說話留有餘地,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措置欲如,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給別人留有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有好處。

1790年7月24日,在法國的一個小城田裏亞克,一塊巨石從天而降,巨大的響聲把居住在這裏的加斯可尼人嚇了一大跳。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這塊石頭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邊的屋子砸了一個大窟窿。市民們目睹了這一切,紛紛認為這塊破壞了他們寧靜生活的怪石來曆不明。他們以為這塊石頭可能還會飛上天去,為了防止它“逃走”,就給巨石鑿了個洞,用鐵鏈穿起來,然後把鐵鏈鎖在教堂門口的大圓柱上。最後市民們又通過決議,要寫一封信給法國科學院,請派科學家來研究這塊怪石。田裏亞克市的市長證實了市民們在信上所寫的事實,並且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又派專人將信送往巴黎。

在巴黎的法國科學院裏,當宣讀田裏亞克的這封來信時,人群中突然爆發出陣陣哄笑聲,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俯後仰,還有人連眼淚都笑出來了。有些科學家帶著嘲笑的口氣說:“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愛吹牛皮的,今天他們向我們報告天上落下巨石,過幾天他們還會來報告天上又掉下五噸牛奶,外加一千塊美味的帶血的牛排……”

在笑夠了之後,他們以科學院的名義做出了決定,對加斯可尼人的撒謊和田裏亞克市長的愚蠢表示遺憾,同時號召所有有科學頭腦的人,不要相信這些荒誕不經的報告。

那麼,究竟是誰有科學頭腦,是誰更愚蠢、可笑呢?曆史已做出了公正的答案。

不給自己留餘地的人在笑夠了別人之後,豈知把自己的短見也輸給了別人,在伸手打別人耳光的同時,也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我們在做事時講求留有餘地,在說話時也同樣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要容納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

傳說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駕起裝飾豪華的太陽車橫衝直撞,恣意馳騁。當來到一處懸崖峭壁上時,恰好與月亮車相遇。月亮車正欲掉頭退回時,法厄同依仗太陽車轅粗力大的優勢,一直逼到月亮車的尾部,不給對方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正當法厄同眼看著難於自保的月亮車幸災樂禍時,自己的太陽車也走到了絕路上,連掉轉車頭的餘地也沒有了,向前進一步是危險,向後退一步是災難,最後終於萬般無奈葬身火海。

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多變的,任何人都不應該憑著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即使是某些以為擁有科學頭腦的人,也應該留有一片餘地供別人遊覽,供自己回旋。否則的話,就會給別人留下把柄。

因把話講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處可見。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就像把氣球打滿了氣,繼續再充就要爆炸了一樣。

大衛以前曾在一家新聞單位工作,曾經把一個采訪任務交給一個男同事,這件采訪工作在實施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大衛當時曾想詳細地向他介紹一下,可他卻拍著胸脯對大衛說:“沒有問題,包您滿意”。三天以後,沒有聽到任何的動靜,大衛便問他采訪進展得怎麼樣?進度如何?他才不得不對大衛說:“不像想象的那麼簡單。”雖然大衛也知道這個采訪不會很輕鬆,但對他當時輕易地拍胸脯表態卻大有反感。

另有一位說話不動腦子的人與同事之間有了點摩擦,很不愉快,便對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那個不動腦子的人因講過過重的話很尷尬,隻好辭職,另謀他就。

這個兩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留有餘地,不可把事情做絕。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付措施。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他的發展態勢,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切不可輕易地下斷言,不留餘地,使自己一點回旋都沒有。

拋開煩心小事

人們一般都能很勇敢地麵對生活中那些大危機,卻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垂頭喪氣,丟掉它,你的心情會豁然開朗。

不要讓自己因為一些應該丟開和忘卻的小事煩心。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你會發現自己很少因為做了某事而感到遺憾。恰恰相反,正是那些你所沒有做的事情使你耿耿於懷。

美國的一位老水兵曾回憶說:“太平洋戰爭期間,我在中南半島附近289英尺深的海下,學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我正在一艘潛水艇上。我們從雷達上發現一支日軍艦隊——一艘驅逐護航艦、一艘油船和一艘布雷艦正朝我們這邊開來,我們發射了4枚魚雷,都沒有擊中。突然,那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一架日本飛機把我們的位置用無線電通知了它)。我們潛到160英尺深的地方,以防被它偵察到,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還關閉了整個冷卻係統和所有的發電機器。

“4分鍾後,日本的布雷艦開始發射深水炸彈,天崩地裂,7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到海底289英尺的地方,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15個小時,有二十幾枚炸彈就在離我們60英尺近處爆炸。如果深水炸彈距離潛水艇不到17英尺的話,潛艇就會被炸出一個洞來。當時,我們奉命靜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鎮定。我嚇得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潛水艇的溫度幾乎有攝氏50多度,可我卻全身發冷,一陣陣冒冷汗。16個小時後,攻擊停止了。顯然那艘布雷艦用光了所有的炸彈後開走了。這16個小時,我感覺好像是1600萬年。我過去的生活一一在眼前浮現,我記起了做過得所有的壞事和曾經擔心過的一些很無聊的小事,我曾擔憂過:沒有錢買自己的房,沒有錢買車,沒有錢給妻子買好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為一點芝麻小事而吵嘴。我還為我額頭上一個小疤——一次車禍留下的傷痕發愁。多年之前,那些令人發愁的事,在深水炸彈威脅到生命時,顯得那麼荒謬渺小。我對自己發誓,如果我還有機會再看到太陽和星星的話,我永遠不會再憂愁了。在這16個小時裏,我從生活中學到的,比我在大學念4年書學到的還要多得多。”

人們常常被一些憂煩所困擾。憂煩一旦出現,人生的歡愉便不翼而飛,生活中宛如再沒有了晴朗的天,吃飯不香,喝酒沒味,幹工作沒勁,幹事業沒心,這一切,隻因為我們陷入了多餘的憂煩之中。荷馬·克拉以前他在寫作的時候,常常被紐約公寓熱水管的響聲吵得快發瘋。蒸氣會砰然作響,然後又是一陣吡吡的聲音——而他會坐在他的書桌前氣得暴叫。後來荷馬·克拉說:“有一次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出去宿營,當我聽到木柴燒得很響時,我突然想到:這些聲音多像熱水管的響聲,為什麼我會喜歡這種聲音,而討厭那種聲音呢?回到家以後,我跟自己說:“火堆裏木頭的暴烈聲,是一種很好聽的聲響,跟熱水管的聲音也差不多,我該埋頭大睡,不去理會這些噪音。結果,我果然做到了,頭幾天我還會留意熱水管的聲音,可是不久我就把它們整個的忘了。”

很多其他的小憂慮也是一樣,我們不喜歡那些,結果弄得整個人很沮喪,隻不過因為我們都誇張了那些小事的重要性……

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隻顧小事。我們常常讓自己因為一些小事情,一些應該不屑一顧和忘卻了的小事情弄得非常心煩……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僅有短短的幾十年,而我們浪費了許多不可能再補回來的時間,去愁一些在一年之內就會被所有的人淡忘了的小事。不要這樣,讓我們把精力用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因為生命太短促了。

美國人吉布娶了一個維爾蒙地方的女孩子洛凱·巴裏斯特,在維爾蒙的布拉陀布羅造了一座很漂亮的房子,在那兒定居下來,準備度過他的餘生。他的舅舅提比·巴裏斯特成了吉布最好的朋友,他們兩人常常在一起工作,一起遊戲。

後來,吉布從巴裏斯特手裏買了一塊地,事先協議好巴裏斯特可以每一季度在那塊地上割草。有一天,巴裏斯特發現吉布在那片草地上開辟了一個花園,他生起氣來,暴跳如雷,吉布也反唇相譏,兩個人吵得天昏地暗。

幾天之後,吉布騎著他的自行車出去玩的時候,他的舅舅突然駕著一部裝著幹草的馬車從路的那邊轉了過來,迫使吉布跌下了車子。而吉布也昏了頭,將舅舅告到警察局,於是巴裏斯特被抓了起來。緊接著是一場很熱鬧的官司,大城市的記者紛紛擠到這個小鎮上來,新聞傳遍了全美國。事情沒辦法解決,這次爭吵使得吉布和他的妻子永遠離開了他們在維爾蒙的家,這一切的憂慮和爭吵,隻不過發端於一件很小的小事:一車子幹草。

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自然學家告訴我們,它有400多年的曆史。初發芽的時候,哥倫布剛在美洲登陸,當第一批移民到美國來的時候,它才長了一半大。在它漫長的生命裏,曾經被閃電擊中過14次,400年來,無數的狂風暴雨侵襲過它,它都能戰勝它們。但是在最後,一小隊甲蟲攻擊這棵樹,使它倒在地上。那些甲蟲從根部往裏麵咬,漸漸傷了樹的元氣,雖然它們很小,但卻是持續不斷地攻擊。這樣一個森林裏的巨人,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沒有傷害它,而一小隊可以用大拇指跟食指就可以捏死的小甲蟲卻使它終於倒了下來。

人不都像森林中的那棵身經百戰的大樹嗎?也曾經曆過生命中無數次狂風暴雨和閃電的打擊,但都撐過來了。可是卻會讓我們的心被憂慮的小甲蟲——那些煩心小事所咬噬。

事實上,要想克服一些瑣事引起的煩惱,隻要把看法和重心轉移一下就可以了——讓你有一個新的、開心點的看法。

人們一般都能很勇敢地麵對生活中那些大的危難,卻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疲憊不堪,而陷入煩惱之中,羈絆我們邁向成功的步伐。要使自己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我們必須學會解除憂慮與煩惱,記住:不要讓自己因為一些應該丟開和忘記的小事煩心。

不要害怕去做“不可能”的事

俗話說:“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沒有做不到的事,隻有想不到的事,沒有做不了的事,隻有不想做的事。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隻是常規理論下的結論。要善於嚐試“打破常規”,成功者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有一個超級歌星。他少年時就想當一名歌手。參軍後,他買到第一把吉他。他開始自學彈奏吉他,同時練習唱歌,他開始嚐試自己創作一些歌曲。服役期滿後,他開始努力工作,以實現當一名歌手的夙願,可他沒能馬上成功。沒人請他唱歌,就連電台唱片音樂節目廣播員的工作也沒能得到。他隻得靠挨家挨戶推銷各種生活用品維持生計,不過他還是堅持練唱。他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歌唱小組在各個教堂、小鎮上巡回演出,很快,他有了一些歌迷。最後,他灌製的一張唱片奠定了他音樂工作的基礎,吸引了兩萬名以上的歌迷。他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疑,他獲得了成功。

然而,這隻是一次難度不大的考驗,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經過幾年的巡回演出,他被那些狂熱的歌迷拖垮了,晚上須服安眠藥才能入睡,還要吃些“興奮劑”來維持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他開始沾染上一些惡習——酗酒、服用催眠鎮靜藥和刺激興奮性藥物。他的惡習日漸嚴重,以致對自己失去了控製能力。他不是出現在舞台上,而是出現在監獄裏了。到了1967年,他每天必須吃一百多片藥片。

這個人就是約翰尼·卡許。

一天早晨,當他從州監獄刑滿出獄時,一位行政司法長官對他說:“約翰尼,我今天要把你的錢和麻醉藥都還給你,你比別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幹的事;看,這就是你的錢和藥片,是把這些藥片扔掉還是去麻醉自己,毀滅自己,你選擇吧!”

卡許選擇了生活。他又一次對自己的能力作了肯定,深信自己能再次成功。他回到納什維利,找到他的私人醫生,醫生不太相信他,認為他很難改掉吃麻醉藥的壞毛病,醫生告訴他:“戒毒癮比找上帝還難。”

卡許並沒有被醫生的話所嚇倒,他知道“上帝”就在他心中,他決心“找到上帝”。盡管這在別人看來幾乎不可能,他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奮鬥。他把自己鎖在臥室,閉門不出,一心一意就是要根絕毒癮。為此,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經常作惡夢。後來他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說,他總是昏昏沉沉,好像身體裏有許多玻璃球在膨脹,突然一聲爆響,隻覺得全身布滿了玻璃碎片。當時擺在他麵前的,一邊是麻醉藥的引誘,另一邊是他的奮鬥目標的召喚,結果他的信念占了上風。9個星期以後,他睡覺不再作惡夢,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了。他努力實現自己的計劃,幾個月後,他重返舞台,再次引吭高歌。他不停息地奮鬥,終於又一次成為超級明星。

卡許完成了醫生認為的“不可能”的事。實際上,世界上有許多所謂“不可能”的事都有“可能”發生。

還有這樣一則關於“可能”與“不可能”的故事。波拿巴·拿破侖問工程技術人員:“這條路走過去可能嗎?”“也許吧”。回答是不肯定的,它在可能的邊緣上。“那麼,前進!”波拿巴·拿破侖沒有理會工程人員講的困難,下決心前進。統率的精神鼓舞著戰士們。四天之後,這支部隊突然奇跡般出現在意大利平原上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這樣完成了。

許多統率都擁有必要的設備、工具和強壯的士兵,但是他們缺少毅力和決心。誰不怕困難,誰就能在前進中抓住時機。波拿巴·拿破侖信奉“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因此創造了許多奇跡。

美國傑出的發明家邁克第利設計的“輕靈信天翁”號飛機首次以人力驅動飛越英吉利海峽,因此贏得了20萬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獎。但在投針試驗之前,邁克第利並沒有真正明白何以能在這場曆時近二十天的競賽中獲勝。要知道,其它小組無論從財力上還是從技術力量上實力遠比邁克第利他們小組雄厚。但結果是其他的小組進展甚微,邁克第利獨占鼇頭。

而邁克第利是這樣告訴人們他如何獲得靈感的:“幾年前,我告訴我兒子,水的表麵張力能使針浮在水麵上,他那時才十歲。我接著提出一個問題,要求他將一根很大的針投放到水麵上,但不得沉下去。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鉤子或者磁鐵等。他卻不假思索地說:‘先把水凍成冰,把針放在冰麵上,再把冰慢慢化開不就得了嗎?’這個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是否行得通無關緊要,關鍵是:我即使絞盡腦汁冥思上幾天,也不會想到這上麵來。經驗把我限製住了,思維僵化了,這小夥子倒不落窠臼。

“投針的事情使我豁然醒悟:盡管每一個對手技術水平都很高,但他們的設計都是常規的。而我的秘密武器是:雖然缺乏機翼結構的設計經驗,但我很熟悉懸掛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瓏的飛機模型。我的‘輕靈信天翁’號隻有60磅重,卻有100英尺寬的巨大機翼,用優質繩作張索。我們的對手們當然也知道懸掛式滑翔,他們的失敗正在於懂得的標準技術太多了,被一些已知東西限製住了,要獲得創造性的成功就必須敢於打破常規,善於在‘不’字上下功夫”。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挫折什麼的,隻要自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去做,沒有自己做不了的事。

一顆落入山縫間的種子,要長成立於藍天之下的大樹,看起來不大可能;一滴滴柔弱細小的水珠,要穿透那方且厚的岩石,看起來不大可能。但是有一天,山崖間斜生著一棵挺拔的青鬆,眼前展現著水滴石穿,我們會恍然大悟:隻要有毅力,有恒心,萬事皆有可能!

拿破侖曾經說過:“凡是有決心取得成功的人從來不說‘不可能’。”成功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夢,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決心取得勝利,我們有沒有在一百次被打倒後為了我們的夢想再第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霍金,本被醫生認為活不過一年的病人,在決心的支持下,不但戰勝了死亡的威脅,還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喬丹,本因身高不夠而被球隊拒之門外的矮個子,在決心的驅動下克服了自己身高條件的限製,成為令世人驚歎的籃球高手。

他們都有著一顆堅強的心,才能把別人看來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些事例真實地告訴我們,隻要有決心,萬事皆有可能。

不要讓別人的“不可能”阻擋了你的腳步,不要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延長了你與夢想的距離。堅定自己的決心,讓整個世界都知道:萬事皆有可能。

敢想敢做是唯一的快捷方式

生活在嚐試風險的社會環境中,有助於培養個人不滿足於現狀、勇於進取的精神,也有利於提高個人對社會變動的敏銳感。一個人往往在冒險並盤算著該做什麼時,成長最快。一位日本專家指出:人類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也擁有了很多智慧,這能給人以更大冒險的可能性。但是,即使有可能性,也不能斷定所有的人都敢於去冒險。

1991年,在溫布爾登舉行的網球錦標賽女子組半決賽中,17歲的前南斯拉夫女選手塞萊絲與美國女選手津娜·加裏森對壘。隨著比賽的進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塞萊絲的最大對手並非加裏森,而是她自己。賽後,塞萊絲垂頭喪氣地說:“這場比賽中雙方的實力太接近了,因此,我總是力求穩紮穩打,隻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輕易向對方進攻,甚至在加裏森第二次發球時,我還是不敢扣球求勝。”

而加裏森卻恰恰相反,她並不隻打安全球。“我暗下決心,鼓勵自己要敢於險中求勝,決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津娜·加裏森賽後談道,“即使失了球,我至少也知道自己是盡了力的。”結果,加裏森在比賽中先是領先,繼而勝了第一局,後來又勝了一局,最終贏得了全場比賽。

冒險與收獲常常是結伴而行的。險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結果就要敢於冒險。許多成功人士不一定比你“會”做,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有限度地承擔風險,無非帶來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如果你獲得成功,你可以提升至新領域,顯然這是一種成長;就算你失敗了,你也很快可以清楚為什麼做錯了,學會以後該避免怎麼做,這也是一種成長。

作為現代人,一方麵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增長智慧,另一方麵還要永遠保持冒險精神。自卑自憂、謹微小心並不是“現代人”的品質。裹足不前、舉棋不定,隻能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被淘汰出局。美國一家大印刷公司的經理曾回憶起他與自己公司一位會計員的一次談話。這位會計員的理想是要成為他公司的審計長,或者創辦她自己的公司。雖然她連中學都沒畢業,但她卻毫不畏懼。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公司經理提醒她:“你的會計能力是不錯,這一點我承認,但你應該根據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把目標定得更加切合實際些。”經理的話使她大為惱火,於是,她毅然辭職追尋自己的理想去了。後來她成立了一個會計服務社,專為那些小公司和新移民提供服務。現在,她在加州的會計服務社已發展到了五個辦事處。其實,我們誰也不知道別人的能力限度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在他們懷有激情和理想,並且能夠在困難和障礙麵前不屈不撓時,他們的能力限度就更難預測了。

當遇到嚴峻形勢時,人們習慣的做法是小心謹慎,保全自己。而結果呢?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縮小自己的損失上。正像塞萊絲的經曆一樣,這種人的結果大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同樣一件事,因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甲經過細算,認為有60%的把握,便搶占時機,先下手為強,因而取勝。乙在謀劃時過於保守,認為必須有90%甚至100%的把握才下手,結果坐失良機。

任何領域的領袖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頂尖人物,正是由於他們勇於麵對風險之事。美國傳奇式人物——拳擊教練達馬托曾經一語道破:“英雄和懦夫都會恐懼,但英雄和懦夫對恐懼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我們大家都遇見過一些所謂飽經風霜的老前輩,他們似乎“什麼世麵都見過”,因此總對我們講一些不可做這不可做那的理由。你產生了個好主意,一句話還沒說完,他就像消防隊員滅火般地向你潑冷水。這種人總能記起過去某時曾有某個人也產生過類似想法,結果慘遭失敗,他們總是極力勸你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以免自尋煩惱。

無論做任何事情,開始時最為重要的是不要讓那些總愛唱反調的人破壞了你的理想。這世界上愛唱反調的人真是太多了,他們隨時隨地都可能列舉出千條理由,來說明你的理想不可能實現。你一定要堅定立場,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有時,當麵臨某一新情況時,人們往往會回憶過去的失敗,從而花太多的時間往壞處想。我記得曾跟一位女律師談過話。當時,我們談論的話題是她不久就要出席的法庭辯護。這是她當律師後第一次出庭為人辯護,因此,她感到特別的緊張不安。我問她希望給陪審團留下個什麼印象,她回答說:“我不要被人看作無經驗,太年輕,或是太幼稚,我不要他們懷疑到我這是第一次出庭為人辯護,我不要……”這位女律師掉進了“不要”的陷阱裏。“不要”是一種消極的目標,“不要”會使你不想怎樣卻偏會怎樣,因為你的大腦裏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圖像,並對其作出反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現實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舉例來說,當一個高爾夫球手在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會浮現出“球掉進水裏”的情景,所以,你不難猜出球會落在何處。

因此,在遇到令你緊張的情況時,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希望發生的事情上。我再次詢問那位女律師,問她希望出現些什麼情況,這次她回答說:“我希望被人認為業務精通,充滿自信。”我建議她試想一下“充滿自信”的感覺,她認為,那意味著滿懷信心地在法庭上走動,口中使用著充滿說服力的語言,用眼睛同證人和陪審員保持著緊密的聯係,說話時聲音清晰宏亮,使整個法庭上的人都能聽清楚。她還想象了精彩的結案辯詞及己方勝訴的情景。經過幾星期這種積極的圖像設想演練之後,這位年輕的女律師的第一次出庭辯護非常成功。

但是,無論你準備得多麼充分,有一件事總是難免的:當你從事某項新事務時,失誤便會伴隨而來。無論是作家、銷售人員、還是運動員,隻要他不斷向自己提出挑戰,就難免出現失誤的風險。

吉姆·伯克晉升為美國翰森公司新產品部主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開發研製一種供兒童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這種產品的試製失敗了,伯克心想這下可要被老板炒魷魚了。伯克被召去見公司的總裁,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讓我的公司賠了大錢的人嗎?”總裁問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賀,你能犯錯誤,說明你勇於冒險。而如果你缺乏這種精神,我們的公司就不會有發展了。”數年之後,伯克本人成了翰森公司的總經理,他仍牢記著前總裁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