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業內的術語來講,刺繡線條排列的方向稱為“絲縷”,“絲理”,或“絲路”,最能表達物體的凹凸轉折,陰陽相背,蘇繡的特點還在於它應用了一套多變的針法,每一種針法都有一定的組織規律和獨特的必須效果,選用合適的針法就能恰當地表現詞繡物體的質感,增強刺繡藝術的表現能力。觀賞一幅刺繡作品,第一眼的感覺是構圖、色彩、形象。是否給人以美感;然後是細賞其針法、絲理。技藝之精妙,漸入佳境而領悟之味,終使人讚賞不已,歎為觀止。
納蘭看得驚歎不已,卻又觀店中還有一種瓷刻畫,這種畫是在瓷器上揮刀鐫刻各種花卉山水、人物形象和詩詞等。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東晉年間就有了這瓷刻畫,在明清時達到了頂峰,其既有南方挺秀的線條,又有北國蒼勁粗放的斬痕,熔南北兩派於一爐,表現了中國畫中獨特的意境、刀法和水墨交融的藝術特色。
納蘭看了入迷,又來到店外的市場上,真是百藝陳列,那粉墨傳神的臉譜畫攤,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風箏,千姿百態;俏麗多姿的泥人、車木玩具,神采畢肖;天然渾成的捏麵人小攤,披彩配玉的報春華穀花,飛鳴悅耳的竹嗡地嗡,神態各異的澆糖人捏糖······各種各樣的民間工藝攤販無所不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納蘭又見有兩個兄弟挑擔走巷叫賣五香豆道:“五香豆,真五香,老頭兒吃了老媽香,大姑娘吃了二姑娘香,大哥哥吃了小哥哥香,城裏頭吃了城外香。”
這抑揚頓挫而又奇特的唱賣聲,詼諧引人,兄弟倆的攤擔一停下來,老少路人皆上前去,小孩子們則跟在擔後跑著、笑著,囔著。據說這五香豆是用上好的蠶豆,加上大茴香、肉掛、陳皮、丁香、八角、花椒、冰糖,用文火煮成,又香又甜,不軟吧硬,可口誘人。
納蘭見了好奇,也去買了一包嚐個鮮,用鼻子一聞倒的確很香。納蘭邊吃著五香豆,一邊逛路邊的攤位,隻見路邊有個臉譜畫攤鋪上擺放著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臉譜畫,有《響馬傳》中的程咬金,《古城會》中的關雲長,《三國誌》中的黑張飛,《九龍杯》中的黃三太,《金刀陣》中的孫悟空,這文將的忠正,武將的剛勇,白眼奸臣的刁詐,都用誇張的筆法,表現得淋漓盡致,各具性格,堪稱“粉墨傳神韻,妙筆寫春秋”。這臉譜畫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漢魏六朝時的“百戲假麵”,唐代參軍戲中的“粉墨化妝”,以及宋元雜劇中的“塗麵”,據說和上古時人們紋身刺麵都有一定的關係。
納蘭看罷,又向前走去,又來到了秦淮花市,但見路邊一盆盆嬌美的杜鵑花,火紅的茶花,豔麗的月季,淡青的海棠花,迷人的牡丹,淡雅幽香的蘭花,一朵朵一簇簇嬌豔欲滴,還有許多千姿百態、情奇古雅的盆景,令人發幽古之思;還有些提籃的賣花女,沿河走街叫賣,其清脆的賣花聲回蕩在古城的石板路上。這些賣花女都賣得是白蘭、珠蘭;這金陵女子最愛佩戴白蘭花,幽香悉人。至於那盆花都以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最為嬌豔嫵媚,有“翛然出塵,俯視眾芳”之稱,那姿影綽約,阿娜多姿之態,使納蘭等人流連忘返。
這金陵的盆景是熔江南、北各派於一爐,又韻含了金陵畫派之“積墨重渲,平中求奇,拙中寓巧”的藝術成就,在那“咫尺千裏,縮龍成寸”的盆景藝術中,既能使人領略到泰山的雄渾蒼涼,又能使人感受到黃山的峭拔挺峻和杭州西湖的山清水秀,真稱得上是“咫尺展千裏,玲瓏出自然。”
花市中還有一個賣金魚的攤位,出售的金魚有五花、獅頭、虎頭、紫龍、絨球、紅頭帽子、水泡眼、墨龍、蝶尾等幾十個品種,柔美嬌嫩,秀雅萬態。這金魚素有“水中花”之稱,攤主是哥回人,頭戴一頂白色帽子,這是金陵城有名的金魚世家“哈金魚”,據說其在宋代時為皇宮中專為皇室中人養金魚的,又培育出了許多新品種。
納蘭見了這些活潑可愛的金魚,便吟詩一首道:“誰染銀鱗琥珀濃,光搖髻環映芙蓉。清池躍處挑生浪,綠藻分開金在溶。”
納蘭觀把金魚,又來到一個微雕攤前,隻見一個怪人在一個竹筷的方形一端雕刻淩煙閣十八功臣圖,瀛洲十八學士像等人物畫,須眉神態,衣褶劍履,細若遊絲,栩栩如生。納蘭見了驚歎不已,便問道:“敢問兄台如何能雕出這東西來啊?”
那怪人答道:“老夫名叫武風子,從雲南流浪至此,擅長於此微雕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