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梨膏糖(1 / 1)

說著這餘老頭搖頭晃腦的吟詩一首道:“千年白尺鳳凰台,送盡潮回鳳不回。白鷺兆頭江草合,烏衣西麵杏花開。龍盤虎踞山川在,古往今來畫角哀。唯有謫仙留句處,春風掌管拂蛛蝶。”

洪昇聽了心想:這是宋代楊萬裏的《等鳳凰台》,這個餘老頭怎麼拿古人是詩來顯擺,真是個掉書袋,但他又不便當麵嘲笑,便假意褒揚了一番。餘老頭有點得意,便一摸麵下的長胡子,道:“今日天色漸暗,不如你我去秦淮河邊的夫子廟看花燈如何?”

納蘭聽了道好,說道;“我從前在折子戲中聽說過薛剛反唐的故事,講的是大唐薛仁貴的孫子薛剛在長安城中看花燈,又在酒肆中暢飲大醉,來到五鳳樓下遇到七皇子李昭,雙方話不投機當場動手,結果薛剛幾拳打死了小皇子,闖下了大禍。薛剛見勢不妙,拔腿便跑去了南方江南;而薛家卻殘遭滿門抄斬。後來薛剛又率領各路人馬反抗武則天,恢複了大唐王朝。”

餘國柱聽了,道:“這戲裏是這麼演的,是否是史實很難說的,不過咱這秦淮花燈據說的前朝朱元璋所首創,有火樹銀花不夜天,明月逐人來,行歌盡落梅的氣氛,當年朱元璋和馬皇後出宮看燈,隻見一路上燈火輝煌,氣象萬千,馬皇後看的心花怒放,不經意間忘乎所以露出了一雙大腳,被路人看見而驚呼,惹得遊人閑人們圍觀。馬皇後十分尷尬,朱元璋卻又不以為然,還叫人做了一雙仿尖尖腳的棕子樣大腳鞋給馬皇後。馬皇後穿上後,長裙罩住了大腳,卻露出一雙翹翹的尖角。自此皇後娘娘穿過的尖頭繡花鞋,便成了金陵城中的一種時尚,人們紛紛效仿。”

洪昇在一旁聽了,卻道:“我卻聽說這花燈起源於隋朝,當年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為妃,他妹妹硬扭不過,便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翻繁星滿地的奇跡,才肯成婚。於是隋煬帝便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正月十五夜家家戶戶燃燈點火,造成個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話說到了正月十五那夜間,楊廣的妹妹等樓但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的是繁星落地,無奈之下又不願嫁給楊廣丟人,便縱身投河自盡了。民間為了紀念這位不甘淩辱的女子,便每逢正月十五都點起燈火,陪伴她度過一夜又一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秦淮河晚上遊人如織,那些商鋪為了招攬生意,便在店前掛起了各種各樣的彩燈,以吸引遊人的眼球,久而就之,這秦淮河邊便以花燈而出名了。”

納蘭聽了,十分稀罕,便道:“那咱們就過去看看吧!”於是眾人走向繁華的夫子廟,隻見路邊一排排建築都是絳紅簷欄,闌檻勾窗,樓上圍廊纏繞,雀替掛落櫛比,廊裏側是花格活扇窗,屋頂四角輦飛,柔和的觀音兜山牆及高聳俏麗的三山五嶽屏風連接在花屋之間;翹梢脊,回抱戧通布屋頂,各種飛龍座獅,壽星佛像層脊雕塑林立,在陽光下金碧交輝,步移景異,古風四溢。

各店的外店招高挑,宮燈懸掛,有翠玉林,陶藝店,絲綢店,文寶齋湖筆店,龍泉劍店,翰慶堂,珍繡坊,榮德堂,墨緣軒,聖寶閣,醉石齋,掇英堂,雲錦絲綢鋪,隨緣閣等等。路邊還有許多擺攤賣藝的,有算命的,賣膏藥的,賣糖的,其中露天雜耍的又有竿戲,飲劍,走索,舞盤,風車,簸末,麗高蹺,撮戲法,飛水,摘豆,大變金錢,仙人吹笙,吐火之分。

納蘭幾人一路走來,又聽見有一賣梨膏糖的攤主在路邊唱小調叫賣道:“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山楂素冬能消食,四季君子能駭癆;五和肉桂都能到,六月人參三七草,七星爐內生炭火,八卦爐中吊梨膏,九製玫瑰均均成,十全大補共煎熬。”

這種順口溜式的民間小調令路人聽了忍俊不禁,紛紛喜笑著圍觀購買。納蘭也排隊買了幾塊一嚐,倒也香甜可口,十分開胃。

洪昇又道:“這梨膏糖據說是唐代名相魏征發明的,當時魏征的老母親患了病久咳,但其母又嫌藥苦不願服用,卻隻喜歡吃梨。魏征便找人將草藥不、磨成粉末同梨汁一起煎熬成膏,其母嚐後覺得香甜可口,日久服用宿疾痊愈。此法回來便流傳開了,成為今天獨具療效的梨膏糖。這梨膏糖可是用山楂,杏仁,川貝,桔紅,薑汁,薄荷,胡桃,鬆子,白果,玫瑰,枯花,金桔,檸檬等配製而成,民揚四海,曆代相傳。”

這時納蘭又見路邊有一個賣澆糖人的老漢把白糖加紅糖和少量麵粉,在小銅鍋中熬成糖稀,然後受4握糖鍋,在一塊光潔的玉石板上靠細細的一條糖稀線,澆畫出各種形狀的圖案以及家禽動物,人物花草,然後再用細竹簽蘸點糖稀一沾,即是一個個線條優美的平麵糖人或糖動物了。在老漢的小糖鍋下,那武將的威風大度,文人的謙遜卑恭,老翁的飄逸怪異,仕女的亭亭玉立,花木的千姿百態,小貓小狗的神姿風采,僅靠著那粗細得當,簡潔洗練的糖線條,表現的生動逼真,加上那快速嫻熟的操作,令觀者納蘭等人忍不住叫絕!

納蘭一問:“這多少錢一個啊?”

那老漢答道:“三個銅板一個。”

納蘭拿出幾個銅板買了就、兩個,拿在收中邊觀賞邊舔食,倒真又有一番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