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玉逍遙(2 / 2)

這二十四橋景區如同一首長詩,又像一幅緩緩拉開的水墨畫卷,還像一曲仙樂飄飄,讓人陶醉,讓人流連,讓人去細聽,去感受那美妙悅耳的夕陽蕭鼓之時,朦朧中那晶瑩潔白的諸橋和遠山近水相互交融,依稀仿佛聽見玉人的簫樂之聲在天地間回蕩。

二人過了紅藥橋又上順著幽雅的古磚鋪成的小道上前行了百餘步,四周樹木蔥鬱,花香襲人,過曲岸清流,行至一空門之處,但見青瓦門樓的磚細門額上橫刻著“靜香書屋”四個漢隸大字,圍牆西麵的黃石峰破牆而出,半山亭,蒼鬆桂樹秀立牆頭。

二人邁步跨過院門,過了歇山半亭,饒過屏立的黃石小峰,諾大的一座庭院中心有一方水池,池岸曲折有致,南接黃石山,北至主廳亭的小院。池中睡蓮稀疏,倩影依依,數百隻紅金魚嬉戲追逐。

二人一投食喂之,投食處頓起紅泥。而人又沿池東岸前行,登上閑靠在池邊的石舫,隻見舫西臨水匾額題著“蒔玉”二字,有一幅對聯曰:

‘山月映石室,春星帶草堂。’

沿舫尾池畔曲廊行三,四丈便到一個木廊橋,橋名“天然橋”,池水自橋下流向院東角湖石處,隱入竹樹之間,讓人不知其源頭何在;橋西臨池有老柳樹蘆葦,野趣盎然。

二人拾階而上小橋,回顧橋下流水,竟有懸岸峭壁,溪穀深幽之感,可見此造園者匠心之妙。過了此橋,二人又並肩登上一重簷八角小亭,這小亭的亭柱長短不一,與山融為一體。蒼鬆斜出,八麵來風,遠山近景盡收眼前。

納蘭舉目遠眺,南側的二十四橋飛跨東西,如玉帶纏腰;熙春台巍峨壯觀,有皇家氣派;一泓清水潺潺自台前折而向北,兩岸花木鬱鬱蔥蔥,樓台掩隱其中,高高的棲靈塔臨波枕流,秀麗挺美。在回看靜香書屋園內,亭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這一個個的“半”又以廊,牆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舊時園林的對稱規整,顯得十分輕靈活潑。

納蘭看了歡喜,便詩興大發吟詩一首道:

“柳堤係桂舟,散步俗塵降。

水色清依榻,竹聲涼入窗。

幽偏誠獨擅,攬緣喜無雙。

憑底靜渚慮,試聽石壁浪!”

洪昇拍手稱妙。二人出了“靜香書屋”院子又來到熙春台中,隻見台前一副楹聯雲: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鼓何處有人吹到三更。

這熙春台修的飛甍反宇,端莊氣派。前有一個平台可以躍馬,室內迎麵一幅磨漆壁畫玉女吟月圖,充分體現了杜牧的名句詩意。這熙春台主樓五楹,樓前三楹突出,再建前閣,下簷與主樓簷平,上簷略低於屋脊。主樓為雙簷歇山頂,前閣為雙簷卷棚頂。樓南緊後是一座雙簷攢尖亭,樓北前遠方設一十字閣,閣結五頂,中頂攢尖聳崎,多角交錯,頗有紫禁城角樓的味道,但形製更加秀麗。主樓和兩亭分別以串廊和棧道連接,渾然一體。所有建築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瓦,屋脊甍上是兩條金龍,脊角走獸亦為龍頭,瓊樓琳宮,金窗玉檻,與紅色露台,漢白玉欄杆,以及遠處五亭橋的黃白朱棟,白塔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確有“碧瓦朱甍照城郭,淺黃輕綠映樓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