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和洪昇二人信步登樓遠眺,遊目騁懷,隻見遠處青山逶迤,隱於天邊,近處綠水如帶,迢遞步斷,向東極目,五亭橋畔,畫舫拍波,回首北望蜀崗山麓,古刹高聳。
納蘭見了,又吟詩一首道:
“初識江南景物饒,已聞如馬助春嬌。
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揚州貳四橋。”
洪昇聽了,和詩一首道:
“棟宇高開古寺間,盡收佳處入雕欄。
山浮海上青螺遠,天轉江南碧玉寬。
兩闌幽花滋淺淚,風危清灑漲微瀾。
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誰東第一觀。”
納蘭聽了叫好,又道:“這湖中有一座五亭橋如同一朵盛開的蓮花一般,咱們去這橋上玩玩吧!”
洪昇道:“這五亭橋的確又名蓮花橋,可是這揚州瘦西湖的標誌呢!”
於是兩人來到五亭橋邊,納蘭一看此橋又道:“此橋看來和我老家北海中的五龍亭倒有幾分相似,莫非是山寨版的不成。”
洪昇聽了大笑道:“這園林藝術自有其借鑒之妙,何來盜版之說,誰先誰後還難下定論呢?”
納蘭又細觀此橋,隻見此橋依水而建,中曰:“龍澤”,重簷下方上圓,象征天圓地方。西為“湧瑞”,“浮翠”二亭。這“湧翠亭”為方形重簷,浮瑞亭為方形單簷。東又為“澄祥”,“滋香”二亭,前者為方形重簷,後者為方形單簷。這五亭皆以綠琉璃瓦為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梁相通,婉轉如遊龍,另外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這五亭中的中亭較高,瓦頂重簷,四角攢尖頂,翼角四亭對稱,皆為單簷,亭挑四角,簷牙高琢。亭上有寶頂,四角懸風鈴,亭內有天花,圖案繪製精巧,油漆紅柱,金黃瓦頂,彩繪雀替。再看這橋基卻修得十分雄壯有力,如同一個北方威武的勇士一般,和纖巧的橋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力和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如果說瘦西湖像一個婀娜多姿的苗條少女,那麼這五亭橋就像一朵蓮花組成的腰帶緊束著瘦美人的腰肢,更顯出她無比迷人的風姿。
納蘭見了,又吟詞一首道:
“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麵麵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洪昇聽了,開玩笑道:“既然賢弟如此喜歡這揚州的山水園林,步妨在此長住好了,步必回京師去了。”
納蘭聽了,道:“這我也想啊!隻是怕我父親罵我是玩物喪誌,像楊廣似的。”
洪昇笑道:“賢弟言重了,你又非是帝王之後,何必去和楊廣那廝相比呢?這橋南岸邊還有一座李小將軍閣,是唐代畫家李照道創作之處,極為風雅精致,不妨我們一起攜遊一番。”
納蘭點頭同意,二人又行至李小將軍閣,這李照道為唐代宗室畫家李思訓之子,在畫史上有二李之稱,均擅長山水畫,作品有《江山漁樂圖》,《江帆樓閣圖》,《春山行牧圖》。其法度嚴謹,意境高超,筆力剛勁,色彩繁富,為我國國畫中開一派山水畫風之作。李照道尤其擅長畫金碧山水,多點綴鳥獸,並創製海景,畫風工巧繁縟。二李首先是在筆法之方麵,一改前人展子虔青綠山水中皴法極少,勾勒填色的特點,以筆格遒勁的皴法點綴,自開新路;其此在設色方麵,也改變了隋至唐初生硬如斧刃一般的畫法,而是吞雲吐霧,雲霧明滅,產生出“時睹神仙之事,然岩今之幽”的輝煌燦爛,光彩奪目的藝術效果;再次他對界畫的影響方麵也很大,宮廷的樓台殿閣,畫棟雕梁的宮苑景色中大量使用界畫,使主景更為突出,李照道當年在北閣中畫了大量的景窗,精妙絕論,小閣的西邊為扇麵,可收熙春台的景觀,東為六角,南北為矩形,坐室內可盡收湖上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