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了半信半疑,董曉婉又道:“今日我看你們現在已酒足飯飽,再吃的話恐怕是要吃飽了撐的,不如你們每人講一段與茶有關的典故,讓大家都長長見識。”
眾人都說好,脂兒先說道:“我先講一段唐伯虎的故事吧!唐伯虎號六如居士,別號桃花庵主,是吳中四才子之一,十六歲秀才考試便得了第一名,二十九歲時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了第一名解元,世稱其為唐解元。他曾經畫過一幅名畫叫做《事茗圖》,畫得是江南茶鄉景色:青山如黛,巨石崢嶸,古鬆兀立,遠處高山雲霧彌漫,隱隱約約可見飛瀑湍流,依山傍水有茅舍數棟,有人正在倚寄讀書,案頭擺著茶壺茶盞,側旁一侍童正在煽火煮茶。屋外小溪橋上有一位老丈走近,身後跟著一個抱琴的小書童,好象是和畫中人物來相約彈琴品茗的。唐伯虎還題一首五言詩道: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常持。
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這幅畫意境深遂,反映了明代茶人隱逸遁世,以山水自娛,氣靜韻清,淡雅高潔的茶藝境界,成為了茶畫中的極品之一。這位唐伯虎經常在桃花庵中和文人雅士品茗清談,賦詩作畫,他在一首詩中風趣的道:‘若是有朝一日,能買得起一座青山的話,要使山前嶺後都變成茶園,當早春,在春茶剛剛吐出鮮嫩小芽的時候,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師的烹茶之法,親自烹茗品嚐,聞著嫩芽的清香,聽著水沸時發出的鬆鳴風韻,豈不是人生之快事啊!又有一天,雅友祝枝山興致勃勃的來找唐伯虎,然而卻被他攔在門外。唐伯虎微笑著道:‘祝老兄,你來得正巧,聽說你是個猜迷的高手,小弟剛作了一首詩迷,正想找你猜猜呢!’祝枝山問道:‘猜就猜,一言為定。’接著,唐伯虎吟起了自已的詩迷,並說每句猜一個字,四字連起來是兩句詩。詩曰:‘言有青山青又青,兩人土上看風景。三人牽牛少隻角,草木叢中見一人。’祝枝山聽後,不假思索就邁開大步,徑直走進屋內,往屋中的彩繪描金黃梁木太石椅上這麼一坐,並叫道:‘茶來!’唐伯虎見狀,不但不怪罪,反而立即奉上香茶一盞,並拱手作揖道:‘祝兄果然是迷界高手,名不虛傳,佩服,佩服!’原來這詩迷的迷底正是:請坐,風茶!這二人土上看風景就是個坐字。”
眾人聽了連連稱妙,這時脂兒又接著道:“這個風流才子唐伯虎還和友人一起聯句作茶詩呢!你們想不想聽聽呢?”
眾人齊聲道:“你有話快說,不要賣關子吊人家的胃口好不好!”
脂兒笑道:“傳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金秋時節,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賓這傳說中的吳門四大才子,結伴同遊泰順,在一家酒樓中,幾人酒足飯飽之後,昏昏欲睡。唐伯虎道:‘久聞這泰順茶葉乃是茶中的上品,何不沏上四碗,供以提神。’眾人曰好,讓店小二沏上幾碗香茶端了上來。祝枝山又借著酒興道:‘這品茗豈可無詩,今日以品茗為題,咱們四個大才子各吟一句,聯成一絕如何?’眾人紛紛同意,於是這四人聯句,唐伯虎先吟第一句曰:‘午後昏然人欲眠,’祝枝山接第二句:‘清茶一口正香甜。’文征明說第三句曰:‘茶餘或可添詩興,’周文賓道最後一句曰:‘好如君前唱一篇。’泰順茶莊的老板聽說大名鼎鼎的江南四才子聯收吟詩,認為這是一個借以揚名的機會,遍取來四包好茶葉送給四人,來換這四句詩。四大才子也欣然同意,從此之後當地茶莊將這這當地名茶四味包裝成盒,謂之四賢茶,並將四大才子的這首聯詩刻印傳布,於是這泰順茶葉也隨之飄香四海,天下馳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