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牡丹燕菜(1 / 2)

納蘭飲得有三分醉意,便乘著酒興吟詞一首曰:

“人生何處能忘酒,遲遲暖日群花秀。

紅紫鬥芳菲,滿園張錦機。

春光能幾許,多少閑風雨。

一盞此時疏,非癡即是愚。”

脂兒等人聽了,皆言好詞,填得好!納蘭正在得意,這時丫環又端上一碗牡丹燕菜,用一隻青花礬紅彩靈芝盤盛著,又放在一個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花卉紋托盤上,隻見這托盤圓盤形,折沿口,盤內以蠶繭色琺琅為地,盞槽內飾彩色蓮一朵,盞槽外飾一周彩色纏枝四季花卉,折沿處飾蟲璃紋及梅花紋,盤外光素鏨金。

脂兒又道:“這牡丹燕菜可是和大唐時女皇武則天有關噢!據說當年武則天時,洛陽東關有一個農戶,從地下挖出一個超級花心大蘿卜,視之為神物。按當時的規矩,凡民間發現或挖掘出來的異常的,特別的東西,都不能私藏,必須獻給皇上。這農民老實巴交的,得了這個巨型蘿卜之後,自也不敢私藏,便獻入宮中。蘿卜入宮之後,到了禦廚手中,禦廚心想:這種尋常玩意兒怎麼才能做出美味來呢?他們集思廣益,終於想出了把這個大蘿卜做成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佳肴的法子。他們首先將大蘿卜切成一寸半的細絲,再用冷說浸泡,除去蘿卜上所特有的異味,再用細綠豆粉拌勻,上蒸籠蒸一盞茶的功夫之後,晾涼入溫水泡開,撈出後加入紹酒鹽水,在蒸透備用,然後再配以高湯煨,再放點香菜,韭黃和一些山珍海味,點綴以牧丹花瓣,精心烹製了一道菜,呈給了女皇武則天。武則天見了此菜形美色豔,嚐起來酸甜鮮美,味道別具一格,可與燕窩相比美,便稱讚連聲。她又問此菜名為何?廚師們麵麵相覷,答不上來。武則天見狀,便賜此菜為‘牡丹燕菜’。因為武則天十分欣賞此菜,王公貴族就紛紛效尤,在家中烹製牡丹燕菜用於大宴上待客。後來此菜慢慢的傳到了民間,名間的酒樓和尋常百姓也用蘿卜,肉絲,雞蛋等原料來烹製此菜,後來又成為洛陽水席上的第一名菜又稱為洛陽燕菜。”

眾人聽了,覺得有趣,紛紛取筷食之,感覺倒也可口,別具一格,一朵朵牡丹花倒也賞心悅目。納蘭又品了一口紫藤酒,詩興大發的吟詩一首道:

“沅溪夏晚足涼風,美酒相攜就閑莊。

莫道弦歌愁遠處,青山明月不曾空。”

脂兒聽了,道:“看我也來和詩一首。”她吟詩道:

“共喜年華好,來遊山石間。

煙客開遠樹,秋色滿幽山。

壺酒朋情深,琴歌野趣閑。

莫愁歸路瞑,明月伴人還。”

眾人皆言:“好詩!”這時又有丫環端上一碗清蒸武昌魚,用一隻琺琅彩黃地牡丹紋碗盛著,眾人一看隻見此菜在白色的魚上點綴以紅,黃,褐,綠的各種配料,五彩繽紛,十分醒目。納蘭等人都連聲稱奇,這時董曉婉又道:“北周時的廋信有詩雲: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據說在這武昌的西南有個大湖泊叫做梁子湖,此湖湖草豐美,它的通江處為樊口,這裏水勢回旋,並有大小回流之分,故此魚便產於這梁子湖中又名回中魚。相傳東吳時,末帝孫皓想從建業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書勸阻。孫皓不悅,陸凱卻道:‘有言道: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皇上愛吃魚,去武昌恐無魚也。’孫皓不信道:‘那隻是民間謠傳,不可輕信,朕曾親眼見到樊口老百姓吃魚,百姓可以吃,朕為何不能吃呢!’陸凱無語,在孫皓的執意下,遷都還是如期進行了,可是說歸說,孫皓此人還很迷信,到了傍晚時分他肚子有些餓了,聞到街邊酒店裏傳出了一股魚肉的清香。孫皓強咽了幾口唾沫,便拉著隨駕的陸凱走進了這家酒店,命店小二上菜來給他吃,還說要新鮮的!店小二也不知這幾人是何來頭,心想:既然要越新鮮越好,那就讓他們吃活魚好了。於是他便讓廚房抓了一條活魚,不過油不放其他調料地清蒸,讓來客感覺一下什麼叫新鮮。在清蒸時,從蒸屜裏噴出的鮮味讓店主和廚師都嚇了一跳,真沒想到這武昌魚清蒸的味道竟然如此之佳。端出來孫皓嚐了一口也連聲稱鮮,吃完之後大筆一揮給這酒店題下一筆曰:‘清蒸武昌魚’。後來此菜名不脛而走,流傳很廣。”

納蘭等人聽了,半信半疑,便舉筷品嚐,這一嚐才知道其所言不虛,這魚肉肥美西膩,湯汁鮮淡清香,原汁原味。脂兒見眾人隻顧品嚐美食,便又道:“你們這些人別光顧著吃,咱們來對個對聯玩如何!誰對得不好就罰酒一杯!”

眾人點頭稱好!於是脂兒出上聯道:“酒洌酣味詩亦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