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了,交口稱奇,又紛紛各取一隻大螃蟹,揭開螃殼,細細將螃胃等挑去,蘸醋蒜而食之。這螃蟹肉鮮嫩可口,色似芙蓉,外白內紅。脂兒又道:“你們可知這世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誰嗎?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傳說上古時大禹手下有一員大將叫巴解,他被派往昆山陽澄湖去治水,每天晚上巴解都看到一種叫‘夾人蟲’的動物,從湖裏爬上岸來傷人。巴解便命部下在胡的四周挖了一些坑洞,燒好熱水,等那些夾人蟲一上岸,爬進坑中,便把燒好的熱水往裏麵倒,夾人蟲都被熱水給燙死了,但卻又有一股異香撲麵而來。巴解覺得這香氣確實好聞,便命手下把死去的夾人蟲撈出來試吃,這一吃,才知道這看似可怕的動物竟然還鮮美無比,便天天都去捉來吃。消息傳開,人們才知道這夾人蟲還可以吃哦!當地人既感謝巴解殺死夾人蟲,同時也感激他發現夾人蟲還可以吃,便以他的名字的解字,下麵加上一個蟲字,來紀念他。這就是蟹字的由來,而巴解也成了中國吃蟹第一人。”
納蘭聽了,放下手中的螃蟹,道:“想不到這吃螃蟹還有這來曆,不過這橫行的家夥的確蠻恐怖的,第一個吃它的人倒的確需要一點勇氣。我知道唐代詩人陸龜蒙還專門寫了一部《蟹誌》的書介紹這蟹的知識。據說明代宮廷中還有一種螃蟹宴,把吃蟹,飲酒,賞菊,賦詩作為一件美食韻事。”納蘭正想賦詩一首為宴席助興,這時丫環卻又端上一碗玉蘭片湯來,用一隻藍彩山水圖碗盛著,隻見此碗外壁通體以藍料彩繪山水景色,畫麵上峰嶺巍峨,鬆柏蒼翠,漁帆點點,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處題七字詩兩句曰:
“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園滄海緣無邊。”
詩句上首紟胭脂彩陰文“壽右”篆書印一枚,下首紟胭脂彩陰文“山高”陽文“水長”篆書印二枚。繪畫精致,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納蘭正在觀賞這隻大碗,董曉婉又道:“這道玉蘭片湯的雅稱來源於一個傳說故事,明代嘉靖年間,湖南益陽住著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後代郭氏一家。郭氏的長子郭信擁有一身好武藝,年輕時便從軍,在隨軍征戰中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官升到兵部侍郎。升官後,嘉靖皇帝特許郭信回鄉探親,並娶了一個美麗賢淑的妻子名叫玉蘭。兩人相親相愛,甜甜蜜蜜,後來郭信離湘赴京上任,玉蘭留在益陽家中,照顧郭信年邁的雙親。平日夫妻二人雖然不常見麵,但玉蘭托人帶一些家鄉的土產給郭信,所以兩人恩愛之情並不衰減。有一年冬天,益陽竹筍大豐收,玉蘭就將竹筍曬幹,捎往京城。郭信在京城的宮中用筍幹煮食燒湯,正欲市食之,恰逢門外有人來報:‘皇上駕到!’話音剛落,嘉靖帝已經踏入郭信前廳,隻見他用鼻子嗅了嗅,便問道:‘郭愛卿,有什麼好吃的?別藏著了,也讓朕來嚐一嚐吧!’郭信有點不好意思的道:‘這是微臣家中媳婦玉蘭捎來的竹筍,微臣隻是草草地將其切片,煮成湯喝,哪能和皇宮中的名菜相比啊!’嘉靖帝卻堅持要嚐,郭信隻好端了上來。嘉靖帝嚐了一口,發現滋味鮮美無比,海誇了一番,然後才切入正題和郭信談正事。臨行時,嘉靖帝還對剛才喝的那道湯戀戀不忘,郭信見了,忙把未煮過的筍幹讓隨行太監帶回宮去。嘉靖帝點了點頭道:‘這湯既然是郭愛卿之妻玉蘭的筍幹所製,以後就管它叫玉蘭湯吧!’郭信道:‘臣遵旨!謝陛下賜名!’從此以後,這玉蘭湯的雅話就不脛而走,名揚天下。”
眾人聽了,紛紛用匙勺了品嚐,的確滋味鮮美,回味無窮。這時丫環又端上一盤“文山肉丁”,用一個古彩湖石花卉紋盤盛著,董曉婉又道:“這道文山肉丁可大有來曆,當年南宋末年,文天祥任大宋右丞相,堅決主張抵抗元軍的入侵,保家衛國。宋端宗景顯二年,他親自率兵進攻江西,收複了許多失地,深得民心,有一次他帶兵路過家鄉江西吉安時,鄉親們紛紛前去拜見他,對他堅決抗元的義舉表示鼓勵和支持。鄉親們的愛國熱情極大地鼓舞了文天祥。為了感謝鄉親們對他的信任,文天祥決定在家中設宴,並且親自下廚用鄉親們送來的新鮮豬肉做成菜肴來回贈鄉親們的熱情。其中有一位長者見文天祥如此禮賢下士,摸著自己的胡須打趣道:‘你這個狀元丞相還會自己做菜,這君子遠皰也。’文天祥也笑了,他脫去官服,換上便裝,卷起衣袖,紮上圍裙,走進廚房。鄉親們一是出於尊敬,二是出於好奇,也都跟進去。他們來到廚房,要親眼目睹這位宰相大人是如何烹飪的。其實文天祥壓跟就沒做過菜,看著眼前的新鮮豬肉,心裏也犯嘀咕,他靜了想了一想,靈感便應運而生。隻見文天祥不慌不忙的取過一塊去掉肋膜的豬裏脊肉,用刀輕輕將肉拍鬆,切成四分見方的肉丁;然後把肉丁放入碗中,加上鹽和雞蛋用手抓勻之後放入濕麵粉拌勻,再放入滾熱的油鍋中用鏟子攪散,待肉轉色後,隨即撈出。接著文天祥自己先嚐了一口,覺得無味,順手又取了一個冬筍,切成與肉同樣大小的丁,然後再把鍋放在旺火上,用少許豬油將切好的幹辣椒和冬筍丁煸炒幾下,又倒上一些湯,醬油,紹酒,白糖,醋等調料,並用濕麵粉勾芡。文天祥再嚐了一口,感覺還是差了點什麼,他又將過好油的肉丁和香蔥倒入鍋內攪動了幾下,淋上幾滴香油。這回不用再嚐了,因為一盤色澤紅潤,香味撲鼻的肉丁已經讓周圍的鄉親們流口水了。鄉親們都看呆了,大家一嚐之後,覺得這肉丁滑嫩爽口,味辣而鮮,油而不膩,十分可口,於是滿座嘖嘖,讚歎不已。由於文天祥操作此菜全憑靈感,若叫他再做一遍,他倒不記得了,可是鄉親中有位心細的長者卻牢記下了全過程。散席後,大夥就根據這位長者的回憶紛紛仿製,由於文天祥號文山,鄉親們便將此菜取名為‘文山肉丁’,後來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