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長春仙館(2 / 2)

納蘭正目不轉睛的欣賞這隻金鏨碗,董曉婉卻道:“這道‘琉璃藕’可曾是宋代的宮廷名菜,因其形狀和色澤酷似琉璃瓦,故得此名。此菜還與龍圖閣大學士包青天有關呢!據說當年北宋仁宗皇帝壽慶時,按慣例各州府都要進貢土特產,名點佳肴,以表忠心。大家紛紛都把禮物往貴裏送,唯獨包青天與眾不同,他精心設計了一樣看上去很像琉璃瓦的食物——特製糖藕向仁宗皇帝進貢,結果卻引來了滿朝文武大臣的一陣哄笑。這說來也巧,仁宗皇帝對其他進貢的禮物都不屑一顧,唯獨卻喜歡這糖藕。仁宗道:‘你們笑啥!別看你們送來的東西都是一些貴重的食物,但朕看來,還是包愛卿知朕也,吃這藕可以延年益壽啊!’包青天又道:‘臣以為最好在宮中修一水池,將宮外的活水引入載荷,這樣夏日裏既可以觀賞荷花悅目,又可以采取鮮藕製成食物,這樣一舉兩得。’仁宗聽了,點頭道:‘包愛卿言之有理,準奏!’於是他下詔曰:‘疏通京中河流,嚴禁沿河居民向河中傾倒雜物垃圾,否則重罰!’包青天領旨之後,發動人們日夜清理河道,數月之後,一泓清水流過千家萬戶門前,再流入宮中的荷花池中,這樣達到了整潔環境的,目的,這才是包青天的初衷。仁宗皇帝吃了包青天的糖藕,既合了已心,又做了合乎民意的好事,後來這道菜便被賜名為‘琉璃藕’流傳了開來,既好看有好吃,還能清熱去火,爽口怡心。”

納蘭等人聽了,齊聲稱妙,紛紛動筷品嚐了一塊,果然口感極佳,香脆新鮮。這時又有一個丫環端上一道“芙蓉套蟹”,用一個粉彩描金花籃圖盤盛著,隻見此盤敞口,弧壁,坦底,圈足;內施白釉,口沿下飾一周金彩如意雲頭紋,盤心繪一大花籃,其間飾滿牡丹,勺藥,仙桃等花果,花卉嬌嫩,果實飽滿,盤外壁裝飾多奪勾蓮寶相花。

脂兒見了這一隻隻大蟹笑道:“又可以吃螃蟹嘍!我知道這螃蟹的上品要青背,白肚,黃毛,金爪,即蟹殼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澤,臍腹甲殼潔白晶瑩,沒有任何汙泥斑點,蟹腿上剛毛長而呈金黃色,根根挺拔,蟹足金黃,堅實有力,八足挺立,雙鼇騰空,臍背隆起,顯得威風凜凜。”

董曉婉聽了,道:“看來你知道的還真不少,那你可知這道‘芙蓉蟹’與神話故事《白蛇傳》有關嗎?”

脂兒聽了,一搖小腦袋瓜子,道:“這倒不知哦!”

董曉婉道:“那我講給你聽吧!傳說《白蛇傳》中的白素貞愛上了凡人許仙,不料許仙卻被老法海和尚抓走了。白素貞為了救許仙,捍衛自己的愛情,曾和老法海在金山寺前展開一場生死大戰,老法海曾得到仙人的指點,道行高深。白素貞僅憑一己之力,不是法海的對手。於是她又去求得主持正義的南極仙翁的幫助,南極仙翁教了白素貞幾道仙術,使得白素貞的武功更上一層樓,再度大戰法海,把法海打的狼狽而逃。老法海十分狡猾,一看打不贏便變成小蟲藏在螃蟹的胃中,逆江而行,逃到了黃州赤鼻山腳下的石洞中。白素貞一路追來,識破了法海的妖術,按著南極仙翁的吩咐,起身披法衣,將法海化身罩死在了螃蟹的胃中,使其化作苦汁溶於胃囊,再也不能恢複原形了。許仙由此得救,後世在金山寺附近的廚師,在歌頌白素貞為維護愛情與許仙鬥法取勝這一段故事時,十分形象的把小螃蟹比擬作老法海,以白蛋糊比作白素貞法衣,創製出這道‘芙蓉套蟹’,深受人們的歡迎,成了江南的一道傳統名菜。這神話故事說得神乎其神,但凡人在吃螃蟹的時候,必須把螃蟹的胃去掉——嫌其有苦味,而神話的意思卻告訴人們,這螃蟹就是法海的魂魄,若稍不注意,吃了其胃會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