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
《唐韻》:公戶切。《韻會》:果五切,並音古。《說文》:髀也。《韻會》:脛本曰股,輔下體者。《集韻>:或作肪,亦作骰。
《字彙》:與鱷同。《廣韻》:五各切。《集韻》:逆各切,並音咢。《玉篇》:齒齦也。《廣韻》:同噚,口中齦鱷。《字彙》:齒內上下肉也。
煉
《唐韻》、《集韻》:並郎甸切,音涑。《主篇》:今亦作諫。又與簡練、選練之練通。
鏟
《唐韻》:初限切。《集韻》、《韻會》:楚限切。《正韻》:楚簡切,並音剗。《正韻》:與剗同。
譴
《唐韻》:彌必切。《集韻》、《韻會》、《正韻》:覓畢切、並音蜜。《爾雅釋詁》:靜也。《廣韻》:慎也,安也。
攪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巧切,音絞。《說文》:亂也。《增韻》:撓也。
《廣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並音宴。《玉篇》:吞也,亦作咽。
瞪
《廣韻》:直庚切。《集韻》、《韻會》、《正韻》:除庚切,並音棖,直視也。
眥
《廣韻》:在詣切。《集韻》、《韻會》、《正韻》:才詣切,並音劑。《說文》:目產也。《列子湯問篇拭眥揚眉而望之。注:眥,目際也。《靈樞經癲狂篇》:目眥決於麵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注:眥者,睛外之眼角也。
耱轤
轆:《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盧穀切,音鹿。爐:《廣韻》:落胡切。《集韻》、《韻會》、《正韻》:龍都切,並音盧。《廣韻》:轆轤,圓轉木也。《集韻》:輳轤,井上吸水木,或作轆轤。
汩汩
《唐韻》:千筆切。《集韻》、《韻會》.越筆切,並音颮,水流也,與員同。又,疾貌。揚子《方言》:汩遙,疾行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注:宓汩,去疾也。又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注:汩,淨貌。又汩越,光明貌。拂汩,鼓動貌。所謂汩汩者,言鼓動光明,導引源泉逆流汩汩不斷也。
舟
《韻補》:葉陟魚切,音朱。《道藏》歌:玉龜七寶林,唱讚願同舟。丹景曜日晴,令我心踟躇。
在
《禮韻》:原許通押,又葉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於毛,不離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葉才裏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縷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
安
葉鳥前切,煙。《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又葉於真切,音因。.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歸
《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並音魂。還也,入也。《禮記祭義》: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取還複之義也。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注:八歸者,天三生水,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水汞之真,歸煉鼎中。故曰八歸。又《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同。
丹經譬喻實指錄
佛經道經各有譬喻。取譬不明,日窮丹錄,不知所指,無從參悟,亦徒望洋興歎爾。今將佛經道經取譬語言,於潘譯音釋後,《分門別類,實指其喻之所在。以便修煉家互相參悟,一見了然。不至千人萬想,愈悟愈歧。當在佛祖道祖之日,非故為秘密也。有西竺之名如此者,有前代之名如此者,有非取譬不能明其所以然者,有必待借喻而始見與陰陽五行三才—貫者,不曲為比喻,道何能明。人不悟道,未經師友口講指授,華夷之音義莫解,古今之變易莫知,方音之異同莫辨,多目為荒唐妄誕之書。.即有性相近者,或僅能持誦或誤蹈入旁,皆不能得真正法門,又安望起大堅固、生大智慧而到無上菩提之岸哉。況禪機玄語,隱奧恒多,不切按之,罔知取義,爰舉曆代宗師口傳真訣,指明臂喻,臚列於左。
丹經譬喻名目
坎(水)離(火)。(坎離非有形水火,無形水火。無形水火,藉有形水火以引之;有形水火賴無形水火以主之。有形無形之物,得之有意無意之間。)
水(精)火(氣)風土(水火相聚而成者,所以貫通血脈,導引逆流者也。與俗謂尿為水,糞為火,下部出氣為放風者不同鼻。鼻屬上形之始生。土能合陰陽,生萬物,故息調於鼻。)
主人翁(神)壺中日月(胃身中陰陽也,與身中日月不同。)
掌上陰陽(謂握修煉之術於掌上,以升清降濁,分陰分陽也。)
藥物有三(漱液、咽津、采精華。)
火候有二(有運氣火候,有定氣火候。)
雷鳴(指腹鳴言,亦有指下部出氣言者,以雷出地奮故也)
地震(指下部出氣言。)
小天地(謂人一小天地。天指上身,地指下身。)
才(上泥丸,下尾閭,中黃庭,合言之,身之上中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