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牢牢把握住機會(2 / 2)

可見,機遇屬於有準備的人,而隻有在有準備的人那裏,機遇才成其為機遇。

當機遇出現了,就應該去把握,就像緊握手中的筆、桌上的茶杯一樣抓住它。一旦它顯得模糊不清、遊離不定,讓人不知所措時,就需要人主動地上前爭取,最終把機遇掌握在自己手裏。

1977年,梁曉聲從複旦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北京。

站在北京站廣場,梁曉聲想起自己從哈爾濱到北大荒再到上海最後又到了北京的經曆,就像做了一場長長的夢。

初到北京的梁曉聲並非一切順心,他很快又遇到了工作分配問題上無法解決的麻煩。

當時“文革”剛剛結束一年,很多機關還沒有恢複元氣。他到文化部要求解決分配問題,人家回答說:“你來得太早了,分配辦公室還沒有成立呢!”

梁曉聲在北京無親無故,隻好到火車站過夜。拖了好幾天,梁曉聲又到文化部去。負責人讓他在幾個文藝單位中挑選一個。梁曉聲選中了北京電影製片廠。他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編輯。

誰知,北影以職工定額超編為由,繼續把他的分配問題懸置起來。到手的機遇一下子又模糊不清了。

經過幾天的苦等,梁曉聲終於忍無可忍。他氣衝衝地衝進北影,一腳踢開會議室的門,衝著正在開會的北影廠領導大吼:“哪個是黨委書記……”

然後就是一番義憤填膺、振振有詞的即興演說,特別強調他“曾經和‘四人幫’做過鬥爭”的光輝曆史。

這一番演說頗有效果。北影的政治部主任拿著他的檔案看了看,然後對黨委書記說:“他確實是同‘四人幫’做過鬥爭……那就把他分到編輯部吧。”

黨委書記連連點頭:“同意,同意。”

原來,當時開的正是敦促黨委書記“說清楚”的會。在座的都是黨委委員,難怪這位書記如此的沒精打采,唯唯諾諾。梁曉聲多少有些莽撞的舉動正趕在鼓點兒上。這次批判會又幫了他一個大忙,不得不讓人歎服命運的神奇。就這樣,奔波了數次,一個星期弄得他吃不下睡不著的事,幾分鍾內就簡簡單單地解決了。他成了北影的正式編輯。

梁曉聲的例子,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看來,當機遇來到眼前,還帶著那麼一些不確定因素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勇敢地迎上前去,先把它抓住,以防其轉瞬即逝,或是事久生變。掌握機遇,還真需要一點兒勇氣。

機會對待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不懂得把握機會,哪怕是已到手的東西,也會輕易地溜走。牢牢把握住機會,就是把握住了成功的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