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牢牢把握住機會(1 / 2)

古人雲:“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告誡人們,機會稍縱即逝,一定要牢牢把握。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各樣機遇的社會。但是,能否把握機遇往往成為一個團體或個人成敗的關鍵。

在北大荒生產建設兵團下鄉時期,梁曉聲曾經在團宣傳股做報道員。在這樣的環境下,從小就喜愛文學的梁曉聲並不甘於與身邊的人一樣的平淡生活,他開始試著寫一些小文章寄到建設兵團的《兵團戰士報》。這些文章雖然幼稚,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不高,但是它們的發表卻使梁曉聲深受鼓舞,而正是它們給梁曉聲帶來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機遇。

機遇到來之前,正是梁曉聲人生中比較困難的一段時期。當時他失去了報道員的工作,被“精簡”到木材加工廠去抬大木。這種重體力勞動使梁曉聲吃盡了苦頭。極度的疲勞使他吃不下飯,渾身無力,有一次險些被壓趴下。當時他自己還不知道,他已患上了急性黃疸型肝炎,肝功能損傷嚴重。

他正硬撐著和夥伴們抬大木時,連長把他叫過去,說有一名複旦的老師要見見他,叫他立即到招待所去。

“負擔?什麼負擔?”當時的梁曉聲尚不知“複旦”為何物。

到了招待所才知道,來人是複旦大學政治經濟係的一位姓陳的老師。他熱情地詢問了梁曉聲都讀過哪些文學書籍,最喜歡哪些……能有一位大學老師認真地聽一個知青談文學,這使梁曉聲很高興。他談了許多,把自己的很多想法都說了出來。陳老師顯出很高興的樣子。

隔了三天,陳老師又把梁曉聲找到招待所,對他說:“你的檔案我已經寄到複旦大學了。如果複旦複審合格,你就是複旦大學中文係創作專業的學生了。”

梁曉聲驚呆了。

原來,那一次招生,整個東北地區隻有兩個複旦大學的名額,一個分在了梁曉聲所在的團,而另一個分在了一師一團。陳老師住在招待所時,偶讀《兵團戰士報》,發現了梁曉聲的一篇小散文,覺得他很有文學天賦,便到宣傳股,把梁曉聲幾年來發表的小詩、小散文、小小說統統找到,認真讀了。然後他又親自到招生辦去交涉。就這樣,梁曉聲的名字同複旦大學連在了一起。

梁曉聲回憶起這段經曆,禁不住歎道:“機遇決定了多少人的命運啊!”

可是,當時兵團裏的知青那麼多,為什麼幸運之神就降落到梁曉聲的頭上了呢?這得歸功於他所做的積累和準備。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兵團那樣艱苦的環境裏,梁曉聲始終堅持寫作,默默地錘煉自己。盡管他發表在《兵團戰士報》的還都隻是些不成熟的小文章,但正是這些小文章,使梁曉聲佩戴上了複旦大學的校徽。

如果梁曉聲不做這樣的準備呢?如果他沒有在《兵團戰士報》上發表那些小文章呢?那麼也許這些機遇就不會光顧梁曉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