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做的手抓飯,自然是從老媽那裏學來的。雖然和正宗的新疆抓飯還是有點差別的,屬於改進型或者叫新派抓飯吧,但是還是很好吃。況且,在那幾位維族青年的反複校準之下,更是別有長進,幾乎做到了維漢共賞的程度。
抓飯的新疆名字好像叫“菠羅”,而且還有更複雜的叫法,不容易記住。正宗的抓飯有幾樣東西不可少,洋蔥、羊肉,還有胡蘿卜。沒有這三樣,所做出來的,就有冒名頂替的嫌疑了。當然,裏麵也還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放一些其他的,比如我就總願意在抓飯中放入葡萄幹、巴達姆(一種類似大杏仁的堅果)、香菇絲等等。
說到抓飯,首先還是要說說其中羊肉的幾種處理方法。據說,新疆人吃抓飯,並不將羊肉弄在飯裏麵,攪和在一起,而是羊肉以鹽帶骨地煮。大盤抓飯端上來後,骨頭肉是放在飯上的,一大盤抓飯三個人吃,其中一個人耍專門負責把肉切割成小塊,於是到了吃的時候,抓一把飯,裏麵也就帶肉了。
新疆人似乎認為,不攥著骨頭吃肉,就不叫吃肉。幾年前,在烏魯木齊的街頭攤點,看見人們用汽油桶做爐子,用類似食堂中的大鐵鍋煮肉,非常羨慕。那鍋裏,滿滿的羊排骨,上麵均勻澆蓋一些洋蔥、西紅柿、胡蘿卜丁。水從山樣的肉排中翻滾,帶出蒸騰的熱汽。如果兩三家這樣的攤點排在一起,那麼,整條街道都會彌漫著肉香。人們通常一碗肉一塊饢,圍坐在爐子旁。
當然,還有更凶猛的吃肉方法,那是我在庫爾勒見到的。庫爾勒長途汽車站前,有一排汽油桶和肉鍋。這一排,總有十幾個,依次碼放著。鍋裏麵,就不是能夠盛到碗裏的小羊排了,那些肉骨頭每根都有劈柴粗細,可謂道地的手把肉。誰要吃,交給攤主十元錢就可以了,過去拎著骨頭撕肉吃,直到吃飽。
新疆還有一種叫薄皮包子的,往往放在抓飯上麵。薄皮包子是將羊尾油、精瘦羊肉,還有大蔥分別剁碎,做餡。燙麵做皮。蒸出來,裏麵油汪汪的,而從外麵看,則像是透明的。新疆人吃抓飯時,有時會要上三五個薄皮包子,放在抓飯上。吃飯之前,先用筷子把包子捅破,讓油充分地浸透到飯裏麵。而這種吃法,往往是禮遇貴賓時才有的。
上麵說的是兩種羊肉配合抓飯的吃法,應當說是比較正宗的了,但可能並不適合我們自己在家享受。
我做抓飯,一般都是先將羊肉切成寸塊,白水煮。煮好後,還能平白落下一鍋湯,或燉蘿卜或下麵條,都是又香又有營養的。把煮好的羊肉,順著纖維方向撕碎了,就可以待用了。
香菇絲、胡蘿卜和洋蔥,需要依次在鍋裏加鹽煸炒一下。多放些油,至少三兩。有人曾經告訴我個做抓飯的竅門,說抓飯要好吃,一斤米,一斤油。還有人做抓飯,先做好了飯以後,再往裏麵拌進去熟油的。總之,抓飯是個油膩的東西,油越多越香。但最好不要放豆油,因為豆油的味道大,放在米飯裏,搶了其他的味道,而且顏色也不好。
做米飯的米洗淘好了,就可以倒在那些炒熟底料的鍋呈,加上水煮。一般我用電飯煲做,總是在倒計時差十分鍾的時候,把剛剛炒好的菜,還有羊肉撕成的絲以及葡萄幹之類的果料統統倒在飯鍋裏,然後,大致攪拌一下。
米飯好了抓飯就好了,如果再配上一碗白蘿卜鮮菇羊肉湯,更美了。
我總做它,一做一大鍋。幾時餓了,就可以盛出一盤,中間臥個雞蛋蒸鍋蒸一下,一吃三四天。對於單身人來說,常吃些手抓飯確實不失為一種營養全麵、一勞永逸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