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門外語茶(1 / 2)

對茶葉沒有研究,從書上知道了些唬人的名字:雀舌、龍團……這似乎是古人的叫法,大抵能想見茶葉的樣子;雨前,這名字好,讓人想起江南煙雨蒙蒙的季節裏碧綠的茶園。

平日裏喝茶都是開水衝泡,不講究水質溫度,牛飲鯨吸一番,和駱駝祥子在街道邊喝大碗茶目的一樣,解渴。朋友曾經贈一筒午子仙亳,不到一兩,說,正宗的午子仙毫不過幾株樹,年產一二斤,全進貢了,這就是正宗的,要買,大概得數百塊。開蓋看看,深碧的葉子,白茸茸的細毛。撮一些泡了,味道極淡,二水三水過後仍然沒有顏色,茶湯淡黃,色調不雅;想是茶葉太少,又撮了些,顏色開始變得嫩綠,有些味道了,不是很香,茶味淡遠,需細細地品,像是把舌間的味蕾當做耙子,在茶湯裏耙梳遙遠的清香,感覺到了,卻琢磨不透,跟隔霧看花似的。真好假好,我固不知,沒準朋友虛榮,來蒙我,也許我不識貨,而極盡附庸之能事,隻推薦給密友品嚐,連茶莊女掌櫃都不曾聞到。想來品茶者如我一樣附庸的不少,真附庸假附庸,茶水無言,全憑自己感覺,再訴諸語言,就更不可琢磨了。這是極私人化的體驗。

上學時去湖北看望姐姐,她去宜昌火車站接我,走岔了,幸好她把鑰匙留給了鄰居,我得以進門。一個人無事,出門看江,有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劃小船擺渡,過江是個茶園,席棚底下擺著橘子瓜子和茶水。茶水是鼓腰泥壺沏的,倒在一個小玻璃盅裏,玻璃盅隻有一兩容量,直筒,而茶隻一半,黃亮亮裏透點綠意,像是生茶葉煮的。他說,你是外地人,平日裏根本喝不到這樣的茶,你嚐嚐。隻有一小翠甘口,苦澀裏有些許香氣,在嘴裏回環兩下,本是不堪下咽,可舌頭馬上感覺到了初。苦味裏的清爽。咽了,渾身毛孔似乎都張開了,一陣通泰,而嘴裏開始覺得幽苦一淡香彌漫不盡——雖隻一小口,但至今銘記不忘,越是地域偏狹的地方,民風鄉陝昧越是地道。

茶的趣味也許不在於香,而在於苦,但又不是悲苦、沉溺的苦、黃連般的苦、周藥一樣的苦,是屬於苦中作樂的飲品,所以要雜糅一些淡遠的香氣。周作人有感於人生苦短,喜樂參半,題書房為苦茶庵,正在於此。香茶實際上多半是投機取巧者的遊戲,而也正是最大眾化的東西。真正的好茶想來應該是深山迷霧裏的仙子,靈動而寂寞,無人得識,隻是一種傳說,而我們得到的、喝到的、品到的好茶,大概隻是神仙附體的凡胎,境界高一些就造化很大了,而香片之類,大概隻能算市井裏的美女。網友回應子衿:

陝西紫陽原是比較有名的茶區。

午子仙毫是近十幾年的產品吧,沒有喝過,不曉得好不好。我的經驗,好茶是不能北過長江太多的,水土差得太遠。北方人為地域所限,比較少機會找到好茶。再說茶這個東西,嬌嫩,不經藏,更不經顛簸,運到北方的幾率就少了。所以花茶在北方盛行。更何況,北方的水質普遍不夠好,花茶香氣濃,可以掩蓋住水的不良影響。花茶其實用的毛茶絕大多數是差的,拿花來窨也算是利用,不浪費。

論綠茶一總的來說,江南是比較容易買到好一些的。上海蘇州杭州,好!一些的店裏都有,但要特別好的,隻好去茶農那裏買,也是方便可行的。至於烏龍茶,廣東和福建都可以買到好的。隻要是本地人或是熟悉那些地方.總會曉得哪家店的茶是好的。至於紅茶,更容易找。兩百多元一斤的就是上好的了。

很同意你的看法,喝茶完全是很私人的感覺。所以一直非常奇怪,這樣私人的東西,怎麼就成了用來附庸風雅的道具了。潮州人,世世代代喝茶,無日不可無此君,完全是每日生活必備的東西,那些日日在大榕樹腳喝茶的老人家們,萬萬想不到人家以為他們是在做風雅的事情吧。

1996年路過桐廬,順便去了趟嚴子陵釣台。因已搞成公園式的旅遊點,雖有老樹參天、仿舊樓台,可古趣蕩然。隻有一座臨江的古舊斑駁的石橋,像是還在幽幽地講述著那古老的故事。於是,三轉兩轉,拍了幾張到此一遊,便登上一座臨江茶樓喝水休息了。點了店裏最好的一種當地產的茶,叫雪水雲綠,挑了張臨江平台上的座位,倚著欄杆,邊等上茶,邊慢慢欣賞江景山色。身為北方人,每到江南,總要為那靈秀景色陶醉,無論四季,無論平原水鄉、深山大江,細致中透著:韻味,壯闊中透著靈氣。

富春江沿線有著浙江最美的自然風光。嚴子陵釣台依蒼翠大山,臨悠悠江水,再有江對麵的青山相伴,真是彙集天地靈氣的風水寶地。隻是千百年來的世事滄桑,把這美麗風光打磨得有些殘缺了。由於下遊修了大壩,水位升高,江麵是變寬了,可江水流動變緩,水質變化,顏色黃綠,比起上遊的梅城江麵那醉人的藍綠色就差遠了。大概是公園的經營人為了給遊客多些玩意兒,在江麵上搞了戰船、小水寨,好像還可以射箭,把個好端端的江麵弄成了遊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