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原則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2 / 2)

而且尊重別人的隱私,也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朋友有心事,你不要總盯著問個不休,你表示一下關心就行,他如果想要告訴你自然會說的。至於朋友的日記或信件,那更是不能偷看的。與朋友交往時,多聽少說才是最重要的。

古時候,有個小國使者到大國來,進貢了3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人非常精製,大國的皇帝對此非常喜歡。可是這小國的使者同時還出了一道題目:這3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小國使者很傲慢地說:“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問題都回答不出吧?”

最後,有一位退職的老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小國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裏。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裏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裏。

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那位使者沉默了片刻,隨後肯定了大臣的說法。

人長兩隻耳朵一個嘴巴的用意,無非是多聽少說。少說才能沉穩,少說才不至於惹火上身。而且很多聽到的東西,是不宜傳揚出去的,你就要學會讓它留在肚子裏,甚至是爛在裏麵。

能夠與朋友的隱私保持距離,不探尋朋友的隱私,不宣揚朋友的隱私,你才會得到別人的信賴,你才會有更多的朋友。

建議與忠告:

何謂保持距離?簡而言之,就是不要太過親密,整天粘在一起。也就是說,心靈是貼近的,但肉體是有距離的,給彼此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

也許你會說,好朋友就應該同穿一條褲子,親密無間呀!你這樣想也不錯,表明你是個可以肝膽相照的有情有義的人。但問題是,人心很複雜,你能這麼想,你的好朋友未必這樣想;到最後,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受不了你!更何況,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你心理、情緒上的變化,有時你也不能掌握。

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自然屬性。有著親密關係的兩個朋友也毫不例外,成為好朋友,隻說明你們在某些方麵具有共同的目標、愛好或見解以及心靈的溝通,但並不能說明你們之間是毫無間隙、融為一體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其獨自的個性,事物的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共性是友誼的連接帶和潤滑劑,而個性的距離則是友誼相吸引並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們必須在交友上把握好分寸:

1.往來有節

人是社會動物,人們不能沒有朋友,但是友誼應該很好地把握親密度,不可太過,否則會適得其反,甚至反目成仇。

有許多人遇到過這種情況,朋友的熱情讓你害怕甚至懼怕。《友誼自天而降》一書中說:“朋友之間各自的家庭、工作和其他社會環境,都不盡相同。作為朋友,如果不考慮實際,以自我為中心,強求朋友經常在一塊與你廝守,勢必會給他帶來困難。”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數愈是頻繁,這種差異就愈是明顯,經常形影不離會使這種差異在友誼上起到不應有的作用,還會給朋友帶去負擔。可見,朋友之間是不能太過親密的。

當然,也不能太過於疏遠,尤其是商業社會,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對方。因此對好朋友,也要經常通通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聚在一起吃吃飯,聊一聊;否則,你們就會從好朋友變成朋友,最後變成僅僅是相識的人了。

2.互相尊重隱私

由於每個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對每件事情的看法也會有差異,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很奇怪的東西,在其他人看來卻很平常。與人相處要能容忍這種認識上的差異,不宜幹涉別人的決定。即使是夫妻之間或父子之間,也不希望自己的決定受到幹涉。同樣道理,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也需要理智地處理和看待每個人的決定和行為。既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又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考慮。要學會理解人、尊重人和寬容人,以冷靜、公平、客觀的心態與他人友好相處才是保持友情的秘訣,求同存異是誌同道合的基礎。所以,與人相處不宜幹涉別人。

好朋友是比別人要親近的人。好朋友見麵和交往的機會當然比其他人要多,對於彼此的事情也比別人知道的要多。尤其如此,更應該注意,正因為你們的關係,如果你不尊重對方的隱私,那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將是更加巨大的。所以,你一定要慎重的對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