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原則居安思危,眼光放長遠(1 / 2)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缺乏危機意識,就難以長久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激勵,寸秒必爭的社會,每個人,每個公司,甚至每個國家,都必須要有危機意識。擁有危機意識,常常能夠想到隨時可能發生或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提前做好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你才可能順利度過。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隻是耽於現在的生活,安於其中,那麼你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集團的創始者李克用有一個兒子叫李存勖,文武雙全,堪稱一代名將。父子割據一方,聲威浩大。李克用一生致力消滅後梁,卻直到死都沒能成功。臨終前,他把李存勖叫到病榻前,給了他三支箭並說道:“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所擁立的,契丹以前和我是盟兄弟,但是都背叛了我和梁國交好。這三件事,是我終身的遺憾。現在我給你三支箭,就是叫你不要忘記我的誌願啊!”說完便死了,李存勖痛哭發誓,一定實現其父的遺誌。

後來,李存勖果然奮發圖強。打仗時,李存勖身先士卒,每次都衝在最前,經常在重圍中被部下拚死救回。也正因如此,後唐軍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多次打敗後梁軍,最後一次大破梁帝朱溫五十萬大軍,使後梁基本喪失了抵抗力。隨即他又率軍北上攻打幽州,活捉了燕王父子。九年後,李存勖再次出兵,一舉將南契丹軍趕回北方。隨後,他長驅直入,攻下後梁都城汴梁;而後回師山西,正式建立了後唐政權。

後唐剛剛建立,還存在著許多隱患。但是李存勖卻好像完全換了一個人似的,終日沉醉於繁華的洛陽城中,隻知舞榭歌台,美女伶官,無心處理朝政。

他還非常喜歡演戲,經常與一班伶人吹拉彈唱,甚至同台演戲。朝廷之上一派烏煙瘴氣。結果僅僅在四年之後,他的部將就不能忍受他的昏聵奢靡,起兵作亂。叛軍湧入京城大肆搶掠,以前終日衝殺於萬軍中的猛將李存勖就這樣死於部將的亂箭之下。

後來,李克用的養子,也就是李存勖的義兄李嗣源平定叛亂,繼位稱帝。李嗣源曾與李存勖一起創業,立下汗馬功勞,也是一位猛將。但他勤勉從政,不似李存勖懈怠享樂,因此他在位時,後唐才終於有了些起色。

李存勖能夠完成如斯功業,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隻在位四年,就引發部將叛亂,並最終死於亂軍之中。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沒有危機意識,他以為大業已成,可以好好享樂了。殊不知這個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就如同蓋一座大廈,整體結構剛建立起來的時候,最容易倒塌。這時候,你需要不斷地加固。即使是竣工了,也需要時時檢查,時時修葺。這樣,一座大廈才能夠更長久地立於地麵之上。

中國有句古話,創業容易守業難。創業之時,心中總是存著進取之心,步步小心,時時反思,所以最後能有所成就;但當功成名就之時,憂患之心漸減,開始耽於享樂,各種不利因素一一湧現出來,滅亡自然也就隨之而來。可以說,沒有危機意識,不管是個人、公司還是國家,都會逐漸腐朽,直至被摧毀。

思慮深遠,才能有備無患

馮諼,戰國時齊國貴族孟嚐君門下的食客。此人雖無顯赫功名,但見識深遠,謀事有方,是位智慧過人的奇才。

馮諼年輕時衣食無著,便投奔到孟嚐君門下。他雖然胸有奇才,但並不自誇自詡,相反,卻自稱“無好”、“無能”。結果,被孟嚐君家的傭人將他列入最低等的門客,給他粗劣的飲食。馮諼不服氣,幾次發牢騷。於是,孟嚐君把他從下等門客升到中等門客,又從中等門客升為上等門客。受到器重後,馮諼決計報效孟嚐君。

一次,又到了收債的時候,可是卻沒人願意接這個任務,因為這是一個很難辦的差事,但馮諼卻自告奮勇要求到孟嚐君家的封地薛城為其收債。臨行前,馮諼問孟嚐君:“收上錢後,需不需要我買點什麼帶回來?”孟嚐君回答道:“你看看府裏沒有什麼,就買了帶回來吧。”於是,馮諼就起身離開。到了薛城,馮諼不但沒有催逼百姓們還債,還以孟嚐君的名義把帶去的債券當著債戶的麵全部燒了。老百姓歡呼雀躍。馮諼空手而歸,一大早求見孟嚐君。孟嚐君見他如此快就回來了,很是奇怪,問馮諼收到債後買些什麼回來了。馮諼回答道:“你說讓‘買府中缺少的’,我考慮後覺得府中什麼都不缺,唯一缺的是‘義’,我就為你買了‘義’。”然後向孟嚐君說了事情的經過,孟嚐君聽後心裏很不高興,但什麼都沒說。

一年後,齊閔王聽信讒言,免去了孟嚐君的相國職務。孟嚐君隻好回到自己的封邑薛。沒想到,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攜幼,到半道來迎接他。望著歡迎的人群,孟嚐君才恍然大悟,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才真正看到了”。這時馮諼又進言:“狡兔有三窟,才能幸免於死。如今公子僅有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請讓我為您再營造兩窟吧。”孟嚐君聽後一陣驚詫。馮諼接著說:“請公子借我馬車使用數日,我要讓齊王在不遠的將來,重新啟用您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