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第一課 吃得起苦,更要吃得起虧(1 / 3)

吃虧吃到再也吃不進的時候,就不會吃虧了。苦多了,甜就大了。

——牛根生

對於那些即將創業,或者正在創業的人,必須有宗教般的虔誠和隱忍精神。對此觀點,牛根生非常認同,他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對那些創業選手點評時強調:“年輕人要吃得起苦,更要吃得起虧。”對此,牛根生感觸頗深。10年前,時任國企副總裁的牛根生將自己辛苦一年的所得100萬元輕輕鬆鬆分給了跟隨他的同伴。“看到分出去的錢能給同伴們創造更好的生活,那種感覺真是棒”,牛根生似乎回味無窮。他說:“看著錢從無到有,很有成就感。但沒想到,從有到無更令人痛快!”

對於創業者吃虧這個問題,牛根生介紹了他的看法,在創業的路上,事實上,“吃虧”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的吃虧;一種是被動的吃虧。“主動的吃虧”指的是主動去爭取“吃虧”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指沒有人願意做的、困難的、薪酬少的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大部分的創業者不是拒絕就是不情願去做。你主動爭取,合作夥伴當然對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絕對會記在心上,日後無論是短期合作還是中長期合作,他都有可能幫助你,這是對人際關係的一種投資。最重要的是,創業者什麼事都嚐試去做,可以磨煉創業者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僅懂得的比別的創業者多,也會進步得比別的創業者快,這是你的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

1998年,由於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的衝突,牛根生無奈揮淚離開伊利。離開伊利的牛根生到了北京大學,整天騎著一輛自行車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當牛根生坐在教室裏聽課的時候,坐在他旁邊的都是18歲左右的學生,牛根生當時已經40歲。“我當時也不知道是光榮呢還是可恥?到了北大,人家問你是幹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夥子坐在一起,看起來不和諧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個文憑,當時辦的是教師進修,我就自封了一個‘訪問學者’。”

堅韌樂觀的牛根生慢慢地融入了校園生活當中,當起了學生,也圓了自己的一個大學夢。在北大期間,牛根生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聽了許多經濟學家的課,尋找思考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不懂的就問,不知道的就學。北大的經曆讓牛根生重新審視自己在伊利16年來的經驗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成理性的思維模式。

離開伊利的牛根生也曾去過人才市場找工作,但是40歲的年齡即使經驗再豐富,能力再過硬,也是用人單位的一個禁忌。於是,牛根生和一幫後來被伊利免職或主動辭職,跑來投奔他的老部下們緊密團結,破釜沉舟,決定再打造一個乳製品龍頭企業,那就是後來的蒙牛。41歲的牛根生從此開始了他平生的第一次創業,而這第一次創業或許牛根生自己都不知道若幹年後,蒙牛這個名字會享譽中華大地。

創業艱難百戰多。就在呼和浩特市一間53平方米的樓房內,牛根生從家裏搬來了沙發、桌子和床,蒙牛的發展奇跡從此拉開戰幕。

牛根生知道自己最大的短處是“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他也知道自己最強的優勢就是“人才”。跟隨牛根生的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態奶、冰激淩、策劃營銷的一把手,他們在生產、經營、銷售、市場、原料設備方麵在行業內都是頂尖的人才,牛根生決定采取“虛擬經營”的方式,用“人才”換“資源”。

1999年2月,牛根生經過秘密談判和哈爾濱的一家乳品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牛根生團隊的管理給這家企業帶來很好的效益的同時,蒙牛產品也由這家工廠“新鮮出爐”。牛根生深知要想企業有長遠的發展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生產基地,於是同樣是在1999年,牛根生在距離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上熱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就這樣,牛根生憑借在伊利積累的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愈發理性的管理思路,廣泛的人脈資源,加上優秀的人才儲備,以及他對乳製品的特殊理解,蒙牛這個名字開始逐漸地走入人們的視野。

在以牛根生為核心的蒙牛團隊的領導下,蒙牛從最初的乳業後起之秀,發展到了至今人人皆知的名牌。蒙牛銷售收入從1999年剛成立的0.37億元飆升至2007年的200多億元,年平均發速度高達238%。曾創造過在誕生之初1000餘天裏平均一天超越一個乳品企業的營銷奇跡。“蒙牛速度”,成為中國企業的一麵旗幟。

從牛根生的創業經曆我們不難理解,在創業路上,大多數創業者都吃過不少虧,不過創業早期吃虧不算什麼,早吃虧總比晚吃虧強!創業早期的虧一般都不大,吃虧也賠得起,但是,像一些年輕的創業者,不吃虧往往不長記性!不過最好還是少吃虧,要爭取做到吃小虧,學大經驗,長大記性!吃虧不可怕,可怕的是同樣的虧有的人吃兩次或兩次以上。在商場上太容易相信人,一片善心往往換來一個暖醒的僵蛇,這對於創業者是最痛心的一種感受。對此,馬雲非常讚同牛根生的吃苦和吃虧精神,對於這個問題他曾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點評時回憶說:“不過我仍要感謝在我創業路上曾經幫助過我和欺騙過我的所有人,感謝他們讓我快速成熟起來。”馬雲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事實上,連馬雲都說曾經被3家公司欺騙過。雖然那3家公司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馬雲仍然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點評時說感謝他們,“吃虧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走過的一個曆程,隻有謹記那些曾經欺騙過他們的人,從而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防騙能力,才是最有效的吃虧精神”。

在經營的過程中,牛根生發現,在創業路上,做人其實也可以“主動吃虧”的,因為做人比做事要難。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但凡創業者有“主動吃虧”的心態,那麼創業成功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其實,創業成功也並不難,難就難在大部分創業者總是喜歡占別人便宜,不喜歡吃一點虧,結果很多合作就此而終止。一些聰明的創業者通常讓合作者占一點便宜,換來長久的合作。其實,合作者今天占你一點便宜,他心裏多少也會過意不去的,他們會在恰當的時候回報你,這就是聰明的創業者“吃虧”之後所占到的“便宜”,這也是這樣的創業者大都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