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我們平時著急告訴別人的事情,是不是也像這個人要告訴哲人的消息一樣對人對己毫無益處呢?也許,先用“真實、善意、重要”這三個篩子篩一下我們要說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很多話其實根本不必說,也不用說。學習掌管好我們的舌頭吧,不要讓它任意妄為。
泥巴罩金佛
1957年,泰國政府決定在首都曼穀的市區內維修一條高速公路,一座尋常的寺廟被列入搬遷之列。由於泰國是一個全民禮佛的國家,政府為了體現對民意的尊重,對寺廟的搬遷製定了詳盡而周密的計劃。
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其中的一尊“泥塑”佛像在重新安置時裂開一道並不為人注意的細縫。開工的當天晚上,方丈在憑借一支手電對佛像進行檢查時,驚訝地發現裂縫內閃爍著黃金的光芒。這讓方丈想起泰國民間關於金佛的傳說。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一尊高達3.2米,重近2.5噸的純金佛像石破天驚般出現在世人的麵前。
金佛的重見天日在世界各地佛教界引起極大的震動,人們在頂禮膜拜的同時,不僅要問,是什麼原因讓原本流光溢彩的金佛罩上一層泥巴?一段時間的眾說紛紜後,由政府出麵組織的一支包含多門學科的專家隊伍從曆史找到了答案。1647年,緬甸國王查空諾拉曾率兵攻打時稱暹羅的泰國。戰亂前夕,僧倡們將一些珍貴的物品紛紛藏匿,但在如何確保金佛無虞這一問題上,僧眾卻一籌莫展,因為它實在太重了,以致無法搬運。危急關頭,時任方丈一錘定音:給金佛罩塑泥身。一尊價值連城的金佛就這樣保全下來。
一層泥巴救了一尊金佛,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卻的確如此。其實,生活中我們也需要這樣的一層泥巴。譬如當別人正挖空心思地嘲笑你時,你不妨自嘲在先,當別人因嫉妒而處處掣肘時,你不妨做一兩件憨憨的傻事。要知道這樣的泥巴並不會玷汙你的黃金本質,恰恰相反,當有一天,你身上的“泥巴”剝落時,人們更會驚歎你的金身本色。
留一隻眼睛給自己
日本近代有兩位一流的劍客,一位是宮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壽郎。宮本是柳生的師傅。當年柳生拜宮本學藝時,曾就如何成為一流劍客請教老師。柳生說:以徒兒的資質,練多久才能成為一流劍客呢?宮本答:至少要十年。柳生一聽十年太久,就說: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為一流劍客?宮本答:二十年。柳生一聽還以為自己努力不夠,就說:如果我夜以繼日一刻不停地練,多久能成為一流的劍客?宮本答:如果這樣的話,你隻有死路一條,哪裏還能成為一流的劍客?柳生越聽越糊塗,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這時候,就聽宮本說:要想成為一流劍客,就必須留一隻眼睛給自己。一個劍客如果隻注視劍道,不知道反觀自我,不斷反省自我,那他就永遠成不了一流的劍客。宮本不愧為一流劍客,字字珠璣,讓柳生頓開茅塞。
留一隻眼睛給自己,劍術之道如此,人生更是如此。一個人生於塵世,千萬不要忘了給自己留一隻眼睛,不斷地透視我們的靈魂,檢點我們的內心。牢牢地守住自己的內心不動搖、不迷失,那我們就不會偏離自己正確的人生軌道。
外重者內拙
睿智的莊子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當一個博弈者用瓦盆做賭注的時候,他的技藝就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當他拿黃金做賭注的時候他則往往大失水準。莊子對此的定義是“外重者內拙”。
一個人由於做事過度用力和意念過於集中,反而將平素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搞糟。現代醫學將這種現象叫做“目的顫抖”。
太想縫好針的手在顫抖,太想踢進球的腳在顫抖,太想在麵試中勝出的心在顫抖。華倫達原本有著一雙在鋼索上如履平地的腳,但是,過分求勝之心硬是使這雙腳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華倫達心態”以華倫達的失足殞命而被賦予了一種沉重的內涵。
人生豈能無目的?無目的的人生無異於行屍走肉。然而,目的本是引領著你前行的,如果你將目的做成沙袋捆縛在自己的身上,每前進一步,巨大的壓力與莫名的恐懼就趕來羈絆你的手腳,那麼,你將如何去約見那個成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