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健康心態積極人生(1 / 3)

課前提示:

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催化劑,讓弱者變成強者,讓懦夫變成英雄。在現代這個殘酷的競爭社會裏,我們如何才能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世間諸事不可能一帆風順,消極的心態在我們社會中蔓延,消極的心態就像病毒一樣在人群中傳遞,我們必須擺脫消極的心態才能擁有積極的心態,內因決定外因,隻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消除身體裏的魔障,才能達到所追求的人生高度。

1.一切皆有可能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來。”而生活中,很多人麵對困難連嚐試的勇氣都沒有,而這些一次次的退縮,直接阻礙了我們通向成功的路,其實隻要我們敢於麵對挑戰,那麼人生中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這句口號,最初是李寧公司提出來的,是李寧品牌在過去的不斷積累的結晶。很難想像,在看到“一切皆有可能”的廣告後,會有人不為所動。因為所有生活在都市裏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過那種似曾相識的運動片斷,在短短十幾秒的廣告裏,沒有絢麗的畫麵,沒有誇張的修飾,而是用最真實的畫麵,再現了那段年少時美好的回憶,傳達出“一切皆有可能”的精神理念。

當今社會同質化嚴重,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競爭對手所替代,要想你的人生立於不敗,就要有一切皆有可能的勇氣。

郭暉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因為一次變故,她的生命核能被激發了。這個小學未畢業的弱女子,完全依靠自學,成為了北京大學百年曆史上第一個殘疾女博士。

小時候的郭暉,在河北省邯鄲市實驗小學讀書,她喜歡跳舞、長跑,那時,她的夢想是當一個舞蹈演員。一切的轉折發生在1981年5月9日,她剛剛11歲,正讀小學五年級。體育課上練習跳遠,她不小心崴了腳,母親把她送進了醫院。這一去,孩子卻從此走上了一條誰也意想不到的人生道路。醫院的誤診,導致小郭暉高位截癱。

以臂為半徑,郭暉的世界隻有兩平方米。她隻能仰躺在床上,不能側身,不能翻身,更不能坐起來……然而,無腿的她開始了一場令世人匪夷所思的攀登,一起上路的還有她的父母。母親日夜操勞,端水喂飯,梳頭洗臉,她生了褥瘡,後背潰爛,母親時時扶她翻身。大小便失禁,被褥需要天天清洗,母親的手指竟變成了畸形,像樹根一樣曲折了。父親愛好音樂,拉得一手小提琴,可現在,樂器全藏在了床下,被老鼠咬斷了弦。他學會了打針,成了女兒的保健醫生,每天夜裏幫她按摩和屈伸雙腿,一次、兩次,直至2000次……固執的父親總希望突然有一天,女兒猛地站起來,笑盈盈地說:“爸,媽,我好了,上學去了。”在母親的搓衣聲中,在父親的按摩聲中,郭暉用三年時間自學了全部初中、高中課程。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物理、化學等需要做實驗才能弄通的原理和公式,她也全部揣摩透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自己可以報名參加英語自學考試大專班,郭暉眼前一亮。大專班的教室在五樓,每次上課的時候,父母輪換著把她背上去。到教室後,她坐不穩,父母就用四個課桌把她緊緊地擠在中間。但仍是不穩,身體在課桌間直搖晃,她的雙手隻得摳住桌沿。為了避免上廁所,她不吃飯,不喝水。上課的時候,其他正常的學生大都嘻嘻哈哈,心不在焉。隻有她認認真真,字斟句酌,如春蠶食桑,全變成了腹中經綸。畢業考試的時候,全班三十多名同學,隻有郭暉一次性全部過關。1996年初,郭暉參加了山東大學在邯鄲開辦的英語研究生班。在碩士論文答辯現場,李玉陳教授緊緊握住郭暉母親的手,說:“感謝你培養了一個好女兒,這是我們10年來聽到的最好的論文答辯……”

2002年底,郭暉試探著向四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各寫了一封信。一周後,隻有北京大學的沈弘教授回信了。這位從劍橋大學留學歸來的博導歡迎郭暉報考,並“堅持擇優錄取”,至於殘疾情況,他隻字未提。郭暉一頭紮進書海裏,開始了最後的衝刺。分數出來了,郭暉考了第一名。

北大百年曆史上從沒招收過如此高度殘疾的博士生,但國家明確規定:各大學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招殘疾學生。麵對這個從未有過的難題,北大猶豫了。招生辦的一位負責人試圖勸退郭暉,卻又不好明言,便與她進行了一次網上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