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開封的一條小街上發生火災。有些無賴竟然戲弄起包拯來。他們追到包拯麵前,問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還是到苦水巷取水?耿直性格的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現在要來破壞救火工作,下令把他們統統殺了。
包拯曾為了立太子的事,冒死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升官發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否則,早巳人頭落地了。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對包拯都很欽佩。歐陽修就欽佩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規定和禮節,當麵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們下不來台。歐陽修不讚成包拯這種作法,認為包拯剛直有餘,“思慮不熟”。其實,因循守舊、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這對於糾正時弊,總有好處。至於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終究認為包拯不夠理想,沒有提拔他當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職。包拯剛直,卻並不主觀武斷。他既善於調查研究,又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虛心接受。所以司馬光稱道他“剛而不複,此人所難也”。
包拯之主張改革朝政以利國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他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隻有老百姓日子好過了,不受貪官酷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過分榨取,使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他之所以主張改革,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淵源就在於此。一個人的功過曆史,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對人民有功有利,那麼,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的評價。這評價,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正是由於包拯一生的實踐,有利於社會與人民。這實踐,不僅是由於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於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甚至後來人難以企及之處。耿直性格的包拯不愧為值得肯定與歌頌的政治家、改革家與律專家。他為民請命的一生,將永遠使人懷念。
所謂“國難顯忠臣,家貧出孝子”。性格耿直者是不會管什麼年代的,都能憑著自己耿直的性格,為他的時代他的國家和人們撐起一片道義的藍天,讓命運因為正直而榮耀,因為耿介而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