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命運在性格中行走(2)(2 / 3)

汪精衛刺殺清政府高官的設想,並不著眼於暗殺計劃本身是否成功,而是著眼於用鮮血回擊同盟會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的譏諷,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信心。汪精衛寫給孫中山的《致南洋同誌書》中寫道:“吾儕同誌,結義於港,誓與滿酋拚一死,以事實示革命黨之決心,使灰心者複歸於熱,懷疑者複歸於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喚醒中華睡獅,引導反滿革命火種,則吾儕成仁之誌已竟。”作為同盟會中堅分子的汪精衛,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傳來後,海內外對孫中山同盟會的看法大為改變,梁啟超的“遠距離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們重新樹立起了對革命黨同盟會的信心。可以說當時同盟會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衛犧牲自己的烈舉挽回的。如果當時汪精衛被清廷處死,汪精衛毫無疑問要作為中國曆史上的欽定英雄,永遠載入史冊。汪精衛在《致南洋同誌書》中的一段話,也在當時被流傳為佳話:“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也。”

汪精衛最有名的文章是發表於《民報》26期上的《革命之決心》一文。汪精衛在文中說:現在四億人民正如饑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飯。但燒熟米飯所需要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燒自己化為灰燼,把自己的熱移給了米,才使生米變成熟飯;釜則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革命黨人的角色有二,一作為薪,為薪的人需要奉獻的毅力,甘心把自己當作柴薪,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二作為釜,為釜的人需要堅韌的耐力,願意把自己當作鍋釜,煎熬自己來煮成革命之飯。在同盟會中汪精衛最要好的朋友是胡漢民。胡漢民比汪精衛大四歲,不僅是和汪一起來日本留學的同鄉,也是長年在《民報》一起工作的同事,汪一直把胡當作大哥看待。胡漢民得知汪精衛要北上行刺時,勸汪說:你是同盟會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你的文才口才和號召力都是無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時之激情與虜酋拚命,對革命的損失太大。汪精衛則說:梁啟超罵我們這些革命黨人是“遠距離革命家”,章炳麟等人又背叛孫先生和同盟會,已經到了“非口實所可彌縫,非手段所可挽回”的地步。現在我們必須拿出具體的行動來證明我們的革命之決心,才能使梁啟超愧對民眾,使章炳麟愧對黨人,才能促使同盟會內部團結和挽回民眾對革命的信心。我以前在《革命之決心》一文中曾經說過,革命黨人要為革命作釜作薪,現在正是需要我當革命之薪的時候,若吝薪則何由有飯?但不管汪精衛說什麼,胡漢民都堅決反對汪的北上行刺計劃。汪精衛臨走時不敢向胡漢民告別,怕胡漢民會硬把他留下,於是咬破手指給胡漢民留下血書:“我今為薪,兄當為釜”。胡漢民見到血書時,當場哭得昏了過去。

汪精衛獄中詩作最有名的一首是《被逮口占》:

街石成癡絕,滄波萬裏愁;

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詫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

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汪精衛的《慷慨篇》從獄中傳出後,立即被許多報紙爭相轉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成為當時革命青年們廣為傳頌的詩句。實際上,汪精衛早年的義舉是他沒有正確看待形勢而發起的衝動,這隻是因為他個人性格中患得患失的情緒,所以在革命困難時選擇走向極端,企圖通過暗殺來解決問題,才有了謀刺載灃的行動。這其實是從怯懦自卑的個性特點出發做出的走向另一極端的冒然的抉擇。謀刺載灃事件之後,汪精衛的怯懦自卑的性格又有所發展。汪精衛因謀刺不成被捕,本當按律判處死刑,後來卻被判處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