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知足常樂,不做金錢的奴隸和機器(2)(1 / 3)

有一天,盡見來到一個海邊的國家,見到一位白胡子的老人,坐在集市裏,手裏什麼東西也沒拿,但前邊也未擺貨物,一動不動,一語不發。盡見感到奇怪,上前詢問:“老先生,您是在這裏賣東西嗎?怎麼沒看見您的貨呢?”老人回答:“是呀,我在這裏賣智慧。”盡見問:“您賣的智慧價錢是多少呢?”老人說:“我賣的是人生的智慧,價值500兩黃金,但是你必須先付錢,我才會賣給你。”盡見心想:“這真是稀奇的事呀!我買回價值500兩黃金的智慧,國王應該會很高興的。”於是他就把500兩黃金付給老人,老人就賣給了他“緩一緩,再生氣;想一想,再行動”一句人生箴言。起初,盡見覺得有點不悅,好像花500兩黃金買12個字不劃算,但是已經買了,隻好怏怏地回國了。當他到家時已是夜晚,月明星稀,他怕吵醒家人,便躡手躡腳地走過廳堂,走到臥室裏麵時大吃一驚,因為床前擺了兩雙鞋子。他心想,難道在我出使外國的日子裏,妻子竟與人私通!便立刻撥出隨身的寶劍,想一劍刺入帳中。此時,他腦海裏突然浮現出剛買到的12字箴言,且口中念念有詞。這一念,驚醒了帳子裏的母親,問道:“是盡見兒回來了嗎?”原來在自己出使期間,妻子生了病,母親過來照料自己的妻子,晚上睡在了一起。盡見聽到母親的話,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提著劍跑到院子裏自言自語地說:“太便宜了!真是太便宜了!”事後,他告訴母親和妻子500兩黃金買幾字箴言的故事,而且不無感動地說:這是無價之寶,就是一萬兩金子,我也不會賣,全靠著500兩黃金買來的智慧得以保全她們的性命!

俗話說:“要想致富,首先富腦”。“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可見,智慧比財富更重要,智慧比財富更值錢。

智慧是一種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擁有智慧的人才能擁有既充實而又富有的人生,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財富,這種財富隻有懂得智慧價值的人才會擁有它。

智慧感悟:有的人認為金錢就是財富,有的人認為權力就是財富,也有的人認為快樂就是財富。財富,因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概念。但是,智慧卻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財富。人人都想擁有智慧,智慧是真正的財富。一個人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智慧,通常的想法隻會給你普通的成功,而優越的頭腦可以給你巨大的成就。智慧無處不在,隻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要勇於在平凡中崛起,在平淡中積累智慧,孕育卓越,讓生命享受開拓創新的快樂。

從金錢的圈子走出來

人生並不以持有金錢為幸福。其實,身為富人,隻不過是管錢的人罷了,他們未必能自由使用金錢。

擁有財產是為了享用,而守財奴的嗜好卻隻是占有錢財,卻不去使用。想想吧,和貧民相比,他們好在哪裏呢?古希臘哲學家狄瑞納的生活清貧,但很幸福;而守財奴過的卻是乞丐的日子。伊索指給人們看的那個埋藏財寶的人,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個守財奴,他有一筆錢舍不得花,於是將它們埋藏在地下,此時,他的心也隨著那些錢被埋進了地下,他沒有其他的消遣,惟一的快樂就是時刻想著那筆錢。他認為錢隻有越想才越有價值,因而也就越舍不得花。他吃不香,睡不穩,總怕錢被人偷走。他常常繞著那一塊地轉悠,時間一長,便引起了一個盜墓賊的懷疑,他料定此地肯定有寶物,於是不動聲色地把它盜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守財奴發現錢不見了,頓時捶胸頓足,號啕大哭,痛不欲生。一個過路人問:“你為何哭得如此傷心?”“有人偷了我的錢。”他抽泣著回答。

“你的錢是在哪裏被偷的?”

“就在這塊石頭旁邊。”

“你幹嗎把錢埋得這麼遠?現在是什麼日子,難道還是兵荒馬亂的年月?當初你把它放在自己的保險櫃裏不就沒事了嗎?這樣隨時取用也很方便呀。”

“隨時取用?哦,天哪!難道我會貪圖這一點方便嗎?你沒聽說過,用錢容易賺取難嗎?我是從來不會動用一分一毫的。”

“既然你從不動用這筆錢,那就在這裏埋一塊石頭吧,把這塊石頭當作你原來的錢財,因為這對你來說是一樣的。”過路人笑著說道。

守財奴的吝嗇會使他失去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東西。從金錢的圈子中走出來,你的生活將會多姿多彩。

智慧感悟:站在金錢這個巨大的誘惑麵前,人類的靈魂將接受巨大的挑戰。金錢包含了夢想、希望和恐懼。它可以用來教訓背信棄義者和極盡奢華者,也可以用來控製、勾引和操縱他們。從另一角度而言,如果一個人凡事從金錢利益著眼,就難免在人情道義上有幾分刻薄,他會失去朋友、家庭,僅剩下那些愛他金錢的人。

知足常樂

古語道: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人心知足有兩麵,一麵為自身知足,一麵為待人知足。人自身的知足源於滿意,人待人的知足寄於情義。無論知足出於自身或待人,知足都是以人的胸懷度量所定,懂得知足的人,才會獲得快樂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