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二十二年仲冬月
董皇後死後,建元帝移駕壽康宮,太子早晚問安,而每日服藥、用膳皆由張讓照顧,太子對張讓頗為感激。而張讓每日服侍建元帝十分殷勤,大事小事幾乎都是張讓親自完成,其實以張讓的身份,這些事吩咐宮女、小太監即可。這也讓太子對於張讓更加的信任,建元帝之事全部委托張讓打理。
現在朝堂上,每日萬獸齊鳴,好不熱鬧。滿朝公卿似乎也樂得其中。而董成、董幻深知董皇後已死,董家的權勢已經沒有保障了。無論是建元帝恢複還是太子即位將會有新的外戚上台,對於董家來說,現在立下擁立新君之功是最佳的選擇。所以兩人指使手下官員紛紛上書太子,請求太子即皇帝位。百官對此事看得明白,自然不會反對,到是太子一再推脫。這是正常,這樣的事一般要官員聯名請求到第三次時,太子才會答應,何況現在建元帝隻是病倒,尚有可能恢複。所以百官連續上書五次,但是太子都拒絕了,一時間百官沒了主意,心想難道是太子無心皇位,不待建元帝駕崩絕不會即位?而董成、董幻更是心慌,難道這是太子不願給董家機會,難道董家已經在太子除之而後快的名單上了?但是最心悠的還是畢長風,看到太子這種表現,難道是自己又要把對董皇後所做的事情,再做一次?畢長風知道自己已經是十惡不赦了,現在多做一次,也沒什麼,但是把持不住太子的心意,稍有差池畢家滿門皆沒有生路。就這樣百官每日惴惴不安,董成、董幻因有董武做外援,手中多少有些籌碼。最可憐的就是畢長風,甚至在想,這張讓建議太後設立內衛,又舉薦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
太子上朝隻是宣示詔令,而詔令均有六尚書製定、起草。百官隻剩下每天與禽獸遊樂,太子的舉動明擺著是要架空現在的政治體係,但並未傷害其他人的利益,百官自然不願與太子起衝突,每天也就是拍拍馬屁。四境罷兵之事,羌胡、雷越、南蠻、狄戎已經講和,大量的軍隊解散,士兵歸家,但是常年征戰,家中已是荒蕪,農具對於這些人已經陌生。但是國家的負擔減輕了,太子可以做一些事了。
而在北境董武錘煉新軍,此時太子監國詔令傳到,要求董武歸朝,北營士卒歸返,並遣散五洲府兵歸家務農。董武與千智叟、魏靈烏商量對策。
千智叟問道:“雖然隻有兩月錘煉,大將軍是否舍得?”
董武:“大丈夫若無權柄把持,還有什麼豪氣傲骨啊,新軍是我董家的資本,如果放棄了,董家恐怕沒有機會。”
千智叟笑道:“大將軍不妨令衝鋒營奔襲羌胡主營,突襲得手後且戰且退,將羌胡騎兵引誘至煬穀,再由項千鈞將軍領兵接應,不與敵人糾纏,隻是迅速撤出。羌胡人搶劫成性,被我軍大敗之後不在南下,現在羌胡必然缺少物資,他們到了煬穀定會順路搶劫一番。此後大將軍再上報朝廷,說我軍邊防調度之時防備鬆懈,羌胡不守盟約趁機搶劫。這樣太子也不好再詔令大將軍回朝,北營的士卒自然要留下。”
魏靈烏反對,說道:“大將軍萬不可如此做,如果以此來要挾朝廷,那麼大將軍的意圖豈不是向天下挑明了,此後還有幾人能夠在將軍身邊輔佐?況且錘煉新軍,重點不在士兵,而在將領,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不妨將六軍和為北營,恢複北營將領職位,奉命歸京。龍遊深海,大將軍自然不能回朝,可以上報朝廷羌胡最近屢有動作,撤軍之時不可急切,先將北營歸還,而五洲的府兵,暫不歸家。在明確羌胡意圖之後,再做決定。大將軍安心,隻要留下衝鋒營、陌刀營以及金擂隊在手中,爭衡天下,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