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三(1 / 1)

一位讓人尊敬的基層文化工作者——全淅林

【江清和】

與淅林同誌相識,是因工作關係——他是一名最基層的文化站長,我當時在省文化廳專門負責文化站工作。初次見麵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到省廳來辦理出省演出證。他辦過幾個鄉鎮業餘劇團,有曲劇團、豫劇團,還有歌舞團,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為鄉鎮業餘劇團,的確了不起。1995年,我第一次到柴湖。鄉鎮文化站本來生存都很艱難,但柴湖文化站在淅林同誌的精心努力下,建有一座很不錯的影劇院,辦有歌舞廳,還有一個鄉鎮圖書館,藏書不少,利用率較高,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該站榮獲省特級文化站,淅林同誌本人也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財政廳聯合表彰為全省優秀文化站長,這完全是他不懈奮鬥的結果。

柴湖鎮為移民鄉鎮,全鎮有7萬多移民來自河南淅川。為丹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他們舍小家顧大家,順江而下,來到鍾祥的大柴湖落戶,建設新的家園,開創新的基業。但由於環境條件及人多地少等原因,移民的生活至今仍較艱難。黨和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從來沒有忘記過他們。特別是近年來,柴湖扶貧已列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曾兩次召開高規格的柴湖扶貧專題會議,並多方籌資,實施了二次移民的大規模行動,遷出一萬人分散到鍾祥的其他鄉鎮。這是省委、省政府及各級黨政領導心係困難群眾,忠實踐行“三個代表”的一個重要行動。兩次移民,犧牲巨大,各級領導時刻把群眾冷暖係於心間,並采取切實措施予以解決,上上下下,讓人感動不已。

淅林同誌曆時3年多,上北京,下武漢,足跡遍布豫鄂兩省許多地方,雖經曲折,仍癡心不改,孜孜以求,他運用手中的筆,忠實記錄這些動人的曆史畫卷,讓後人了解這段曆史,讓世人銘記為移民工作付出大量心血的各級黨委、政府領導,這是淅林同誌心憂移民生活狀況的赤子深情和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沉重的責任感、使命感而融合的結晶。在此,再次向他表示敬意!

在淅林同誌20多年的文化生涯中,組織上曾三次要他進縣城工作,被他婉言謝絕。他紮根基層,服務基層,創作出許多藝術作品,深受群眾的歡迎。過去,省群眾藝術館辦的《文藝指導》、省藝術研究所辦的《藝術》都經常刊登淅林同誌的戲劇佳作,現在撰寫長篇報告文學還是淅林同誌的一個開創。由於時間關係,目前還沒能細讀全篇,惶論優劣,但字裏行間,其情、其藝水平可見一斑。借此機會,再次向辛勤拚搏在各條戰線的基層文化人表示崇高的敬意。祝淅林同誌的路越走越寬。

2005年2月

(本文作者係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館長、中國故事雜誌社社長、湖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