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明麗臨時辦公室,信用社的同誌正在為她開通網上銀行綠色通道。她對回鄉發展很有信心:“回來發展,我有過猶豫,但最終下決心,一是認為自己是喝柴湖水長大的,反哺家鄉理所當然,應該有心;二是認為開發區領導真誠實意,他們多次聯係溝通,真心服務感動了我,有他們的支持,我放心;三是黨和政府對柴湖發展振興那麼重視,配套政策優越,辦事效率不比深圳差,我對企業的前途滿懷希望,充滿信心!”
白明麗的“有心”、“放心”、“信心”,也許是柴湖兒女的共同心願和感受。在北京、上海、海南建有規模花卉產業基地的二代移民李誌慧也大步流星回到柴湖,砸下重金3億元,建立農青園藝盆花千畝基地。正在基地建設工地忙於協調,臉上汗水如注的開發區副主任、柴湖鎮鎮長馮玉霞說:農青園藝千畝盆花基地是大柴湖最具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投資商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鳳梨種植者和銷售者。盆花基地建成後,將使大柴湖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盆花基地,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群眾發家致富有深遠影響。因此,我鞍前馬後跑,負責協調解決基地水、電、路等基礎建設項目……”
……
沸騰的柴湖,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懷。
全國道德模範吳天祥老人來了,他三次走進柴湖的學校、村莊、義工組織,為柴湖送來了精神食糧。
武漢市政府布衣參事施嵐帶著他的母校北京大學的湖北校友代表來了,與柴湖各界人士交換意見,為柴湖振興出謀劃策。
河南南陽30多名義工也來到了柴湖。他們為移民們帶來了老家人的問候,為柴湖的發展搖旗助陣,也把大柴湖精神帶回了河南。……
人們經常看到一位騎自行車的老人,在工業園區、產業園區這裏看看,那裏瞧瞧,他說他今年74歲,是鄭家集村3組人,名字叫周德栓。問他在看什麼?他的回答很簡單:“看變化!每天都有新變化!”
然而,梁早陽充滿憂患意識地說:“柴湖的振興發展剛剛起步,變化有限。我們麵對的困難很大很多,肩上的擔子重如泰山。但是我相信,有省級戰略的支撐,有柴湖父老鄉親的團結奮鬥,大柴湖沒有蹚不過去的河,沒有爬不過去的山。三五年之內,我們一定能建設一個新柴湖。”
朝陽升起,霞光萬丈。
一片茂林修竹的深處,傳出一個漢子激情的歌唱:
汗水落地嘎嘣嘣地響
心中的夢想哧溜溜地長
挺挺腰板骨啊
聳聳鐵肩膀
走過沼澤
邁過山岡
大步朝前不改向
…………
2014年6月16日修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