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四新村新姿(2 / 2)

“試驗田”如何種?土地流轉,建立“四網千棚”蔬菜基地,實行集約化經營,成為四新村乃至整個大柴湖的熱門話題。然而,對於在泥巴地裏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農民來說,土地流轉既讓他們感到新鮮又難以割舍。

“土地流轉了,就那麼一點錢,如果不夠花,今後我們靠什麼?”

“土地流轉了,沒了經營權,青年人出去打工,我們不老不少的,今後幹什麼?”

“土地流轉了,如果租賃款不兌現,我們找誰說理去?”

疑慮,憂慮,顧慮,讓村民們舉棋不定。

有的甚至說,打死我,我也不流轉!

思想工作是解決各種難題的總開關和金鑰匙。針對群眾的顧慮和疑問,荊門、鍾祥兩級駐村工作隊人員和村幹部一起分片包組,挨家挨戶上門宣講省委會議精神,宣傳四新村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土地流轉政策,對村民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解答。

已經52歲、身處第一線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平財,把各級領導對四新村的厚愛化為工作動力,走東家,串西家,反複告訴鄉親們不能錯失良機,再也不能觀望等待了,要相信黨和政府是真心、真情在幫大家發財。他鄭重地向鄉親承諾:土地流轉後,確保土地與農民之間的關係不變,農戶隻對村委會簽訂協議,由村委會與業主簽訂租賃合同。有人說,先簽兩年合同試試看。他耐心地解釋,土地二輪承包確定土地流轉年限為16年,年限較長有利於政策的連續性,也利於業主和自己的發展。他向大家保證,國家補貼政策農戶照舊享受,土地流轉租金每年9月底前支付給農戶,16年後這些耕地還是大家的。土地流轉後,可以到大棚去當農工,也可以租賃大棚,獲得更多報酬。大棚建成後,用工本村優先,大家別愁沒活幹、沒錢掙。

7月24日,兩輛從四新村開上武荊高速,穿越漢江西行,載著20多名四新村黨員幹部、群眾代表的中巴車一路飛馳,“嘎”地一聲停靠在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彭墩村,四新的人要親自實地了解一下彭墩村土地流轉的做法和變化……不看不知道,看了心裏跳:彭墩簡直是另個世界!讓代表們心生激動。

8月4日晚,四新村一片樹林中燈火輝煌。在一個簡易的小舞台的桌子旁,一位中等身材,四方臉膛的中年漢子,聲音洪亮地對台下圍坐在一起的數百名村民一連串地問了三個問題:

每畝1000元,你們對土地流轉的價格滿意不滿意?

發展蔬菜果木產業,大家願不願意?

我們企業來和大家共建共贏,你們願不願意合作?

“嘩——”村民們像事前商量好的,如拍電影一樣激動地站了起來,把手舉過頭頂使勁地鼓掌,異口同聲喊道:“隻要能發財,咋幹我們都願意!”

台上講話的是彭墩集團董事長、彭墩村黨支部書記張德華,是曾經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為柴湖移民鼓與呼、上交提案的張德華。

張德華說,柴湖移民付出太多,作為企業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他們。他的集團自願參與四新村的建設,想來和大家一起幹。

張德華名聲在外,大家信得過。大家用掌聲對他投了信任票。

本村村民趙平傑,賣過服裝,修過公路,掙錢不少。為解決村裏地少人多活路少的問題,曾三赴山東考察取經,在三年前就辦起了壽光蔬菜專業合作社,是柴湖鎮發展蔬菜產業的開拓者。這次,土地流轉,準備擴大規模,更上層樓。人們對他知根知底,更是一百個放心。

…………

簽訂土地流轉協議開始了。人們從櫃子底下找出土地承包證,主動到村部找幹部簽下協議,蓋上自己的名章。一切出乎異常的順利,全村256戶從簽下第一份協議到最後一戶按上手印,辦完1590畝耕地流轉手續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包括在沿海打工專程回鄉簽協議的人們。

逢春化蝶展新姿。不經意間,四新村民一躍而起,在實現觀念轉變的同時,華麗轉身,實現了生產方式和身份的轉變。他們捷足蹬上了發展的快車,成為柴湖大發展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