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四新村新姿(1 / 2)

“隻要能發財,咋幹都願意!”

凡是外來的人,無論是考察的,還是參觀的,是公幹的還是探親的,但隻要踏上柴湖這片熱土,就決不會放棄到四新村瀏覽一番的機會,也決不會不被四新楚楚動人的魅力所吸引。

水泥路,縱橫交叉,從村中修到田間,看不到盡頭;

硬化渠,縱橫交錯,伴著水泥路向前延伸,水流潺潺;

電線杆,挺拔成排,將托起的電線送到田間,牽向大棚;

景觀樹,枝繁葉茂,在微風中扭動著腰肢,盡展得意。

一眼望看不到邊際的蔬菜大棚白花花一片,給人聖潔和優雅之感。大棚內,大批早熟的黃瓜、苦瓜、香瓜、金瓜爬滿架,辣椒、茄子、西紅柿沉甸甸地綴滿枝頭……

讓人目眩心花的要數那花卉基地。現代化的連棚培育場房放眼無邊,鳳梨、紅掌、綠蘿、發財樹、幸福樹、富貴樹、一葉蘭、美國金鑽、千手觀音……十多種名貴花木,爭榮競秀,爭奇鬥豔……

這些,帶著四新人走進了新生活。

四新人,一刻也不停地忙碌起來。

四新村是個千人小村,地處武荊高速公路鍾祥連接線兩邊,北距鍾祥城區8公裏,南距柴湖鎮區7公裏,是柴湖鎮的北大門。“我們村是1967年4月搬遷到柴湖的。在淅川時叫楊溝村,有8個小組,其中4個組因為地勢高當年不搬遷,所以我們隻有4個組遷來。那時正是‘文革’時期,‘破四舊立四新’啊,村名改叫‘四新’村了。”老支書趙平成介紹說,“破四舊立四新,立啥‘四新’我記不清了。但我們搬遷後,環境是新的,住地是大柴湖;村名改新的,楊溝不叫了;房子新蓋的,蘆葦搭建的;耕地新開的,汗水挖出的,與故鄉比這些也算‘四新’吧。搬遷幾十年後,也有新變化,就是變化不怎麼大。自從土地流轉後,我們四新是下午與上午不一樣,今天與昨天不一樣,路網、水網、電網、林網,一應俱全,菜棚、果棚、花棚,上千個大棚連成一片,像雪的海洋,四新是真正地新起來了!”

老支書的一番話可謂是濃縮了的四新村史。但真正讓四新人高興和驕傲的,是他們擁有了富足美滿的新生活。

二組村民時新成說,我今年68歲,家有7畝地,10口人,2個兒子媳婦都在外地打工,過去靠種植小麥、玉米農作物糊口,靠種花生、油菜賣錢。如今年紀大了,種不動地了,將土地流轉給村裏,不用投資,不用出工,不用擔心天幹雨澇,坐到家裏就有7000元的純收入,幹拿淨得,舊社會地主也沒有這麼享受。

正在采摘辣椒、已過天命之年的村民高敬煥說,“包棚”種菜,一季收入上萬元,現錢結算,心中踏實。以前種地提心吊膽,現在肥料、種子、技術都有公司投資,自己負責管理,輕鬆多了。

有個叫張騫的貴州小夥,2009年在廣東打工遇上四新村二組姓呂的姑娘喜結姻緣,去年來給丈母娘拜年時,看到四新村發展機遇這麼好,索性住了下來,在基地承包了5個大棚,幹得熱火朝天的,小夫妻從此結束了異鄉打工的日子。

四新村蔬菜花果基地,以武荊高速連接線為界,東片區有彭墩漢光農業柴湖基地820畝,還有三鑫現代農業精品花卉園180畝,西片區壽光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大棚590畝。有人說,如果把四新村比作是一尊“鼎”,那麼三家企業便是這個“鼎”的三隻腳,村民的幸福就在鼎裏煮。如今種植小麥、玉米的傳統農民搖身一變,成為懂技術的菜工、果工、花工,日薪百元。沒有技術的,隻要勤快,一個工日也是五六十元,六七十歲的老人也被吸引來做工。

“在從前,農閑時節左鄰右舍到一塊打打牌混個時間很正常,現在整個村子一桌麻將都湊不齊了。”72歲的趙誌華老人說。

四新新了,生活變了。但是,這裏的土地也曾經經曆了猶豫和彷徨,也有過艱難的選擇

“去年,省委、省政府確定振興柴湖發展的省級戰略,振興柴湖如何破題,怎樣打開新局麵?基礎是農業,關鍵在產業,要抓好一個典型,讓大家看到希望,讓大家學有榜樣才行。曾經多次深入柴湖調研,早已盯上四新村的荊門市委書記萬勇同誌認為,四新村具有土壤、水源、交通、市場等各方麵優勢,適宜大力發展花果蔬產業。在荊門市委的部署下,四新村成為柴湖振興發展,先行一步的‘試驗田’。”鍾祥市委書記馬朝暉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