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感覺靈光一閃,不僅看到了這個移民新村明天的
希望,還看到了一個放大了的新村——大柴湖
大柴湖移民一路走來,已經將近半個世紀,大體曆經了圍墾大柴湖、紮根大柴湖、建設大柴湖、脫困大柴湖、振興大柴湖五個階段。盡管五個階段不能截然分開,建設與發展的主題貫穿始終,但各個時期因生產因素和群眾生活水平不同,工作重心就各有側重了。其中,由於受資源稟賦、自然條件製約,移民衝出了自然沼澤卻陷入了貧困的沼澤,難以自拔,因而脫困致富成為柴湖長期難以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新世紀以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傾力支持柴湖發展,多次召開現場扶貧辦公會,投入大量項目和資金,促使柴湖經濟社會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在新世紀第一個10年結束之際,柴湖已較好地實現了當年省委提出的“舊貌換新顏”的5年目標任務。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大柴湖迎來發展機遇的重要一年。
3月19日,北風呼嘯,細雨紛紛。柴湖移民新村尹俊平家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別看客人是穿著一件普通紫紅色棉襖的中年婦女,而她卻是掌管一方的荊門市委書記王玲同誌。
尹俊平對市委書記突如其來的造訪感到意外,有些不知所措。正在窘迫之時,忽聽對方說:“老鄉好啊,我老公也是河南人,我們算是半個老鄉啊。”
是嗎?一句簡單的開場白,使尹俊平感受到親切,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當前對農民的各種優惠政策落實沒有?你最高興的事情是啥?最困難的事情是啥?最煩心的事是啥?今後有什麼樣的打算?”王玲直奔主題,問的仔細。
“政策貼在家門口,一樣樣都落實了,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移民每年還有600元補貼;最高興的事,是兩個在外的孩子春節回家來,一家人團團圓圓過個年;最困難的事是當初白手起家,貸款三分的利息買機器加工麵粉,那時候,我夜裏沒睡過安穩覺。要說煩心事,現在種地倒給錢,老了有養老金,住院看病給報銷,哪裏還有煩心事;今後嘛,我就是想擴大再生產,想貸款但是有點難……”尹俊平一句句答得實在。
柴湖新村是一個組建於1987年的移民新村。所在位置原屬武警水電一總隊農場610部隊。1986年10月中旬農場撤離,2100畝耕地移交給柴湖鎮。當地政府從土地緊缺的石營、關山、田坑、泉店、上頭等村疏散安置近千人,在這裏組建了移民新村,新村因此得名。
這天,王玲在新村這家走走,那家談談,一共訪問了10多家移民,中午還在移民家裏吃蒸麵,喝苞穀糝糊湯,與移民們邊吃邊聊。當看到這個隻有288戶、1180人的村莊,依靠地理優勢,發展種植養殖業,跑市場搞流通,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家庭有50多戶時,她感覺靈光一閃,不僅看到了這個移民新村明天的希望,還看到了一個放大了的新村——大柴湖,看到了大柴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