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曆史的深刻變革,思想觀念的飛速進步,社會的日新月異,為作家和文學業餘愛好者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舞台,為孕育文藝大家,產生傳世佳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這裏,在祝願《移民大柴湖》順利出版之際,希望每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文學藝術工作者和愛好者,都要珍惜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與時俱進,堅持“三貼近”原則,積極投身於火熱的生活之中,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曆史使命,創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時代特征的精品力作,為我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是為序。
2005年2月8日
(本文作者係鍾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
Δ引言
周總理:新建、新建,幾十年後難道還叫新建?
還是叫大柴湖好嘛
新華社北京2003年12月30日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30日正式開工。南水北調進京後,通過與北京當地水聯合調度,供水範圍達到5876平方公裏,覆蓋北京平原地區的90%。
飲水思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在哪裏?
北京、天津、河北和全國人民,一齊把目光投向煙波浩淼的亞洲第一大人工湖,投向中國的內陸“太平洋”——丹江口水庫。
世人矚目的丹江口水庫興建於1958年,一期工程1973年底完工。其樞紐工程建在丹江和漢江兩條河流的交彙處,攔截了丹江和漢江的兩大水係,庫區麵積800多平方公裏,蓄水達174億立方米,為亞洲水麵麵積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它不僅是治理和開發漢江的關鍵性工程,而且是解決水資源嚴重短缺、極度幹渴的京、津、冀的水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最佳源頭。
2004年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誌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南水北調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促進全國水資源整體優化配置的重要舉措。現在東線、中線已經開工,要按照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嚴格管理,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各項建設任務。”
即將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大壩由162米加高至176.6米,蓄水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相應庫容增至290.5億立方米。
一江清水向北流,輸入河南、河北,經石家莊進入北京、天津,受益人口將達3468萬之多。
丹江口水庫的主要蓄水區在河南省淅川縣境內,被水利專家譽為“天下第一渠首”的南水北調渠首就在淅川縣的丹江庫區東岸。多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胡耀邦、溫家寶、李克強、李長春、羅幹、回良玉、劉淇等曾先後來這裏視察,國內外眾多的遊人來這裏觀光。凡是到過丹江庫區觀光的人,都會為丹江的一湖秀水而驚歎不已。這裏碧波蕩漾,煙波浩渺,水天相連,混為一色,鴛鴦、天鵝、海鷗等水鳥高飛低旋,盡情地享受著丹江的寧靜與和諧。如若在這裏泛舟,清風拂麵,純清甘甜的碧水隨手捧來就可直接飲用,給人心曠神怡、回歸自然的陶醉,使人心靈得以淨化。人們把這裏稱為“中國內陸太平洋”。
說起這個“太平洋”,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叫“大柴湖”的地方。因為曆史把它們永久地聯結在一起。
大柴湖,這地方或許你知道,但知道的可能不多。也許,你還未曾聽說過這個名字,更不了解她的古往今昔。
不知道她,是因為她太渺小,渺小得偌大一張中國地圖竟然找不到她的名字,尋不到她的影蹤。
不知道她,也可能是因為與之相距遙遠,遙遠之間有長城五嶽之隔,有黃河長江之阻……
然而,就是這麼個鮮為人知的小地方,開國總理周恩來卻對她了如指掌,並親自為她取定“大柴湖”這一名字。
1968年深秋的一天,日理萬機的周恩來在中南海聽取長江水利委員會同誌彙報丹江口水庫移民工作。當他得知庫區38萬移民顧全大局,舍棄家園,遷出庫區之後,臉上由衷地露出一絲微笑,囑咐彙報的同誌回去後,要同地方政府一道多想辦法為移民重建家園創造良好條件,使他們早日恢複生產,安居樂業。當他聽說集中安置河南淅川庫區移民的鍾祥大柴湖區更名叫新建區時,眉頭微微皺了一下,用溫和而又略顯不快的語氣對彙報的同誌說:“新建、新建,幾十年後難道還叫新建?還是叫大柴湖好嘛!”就這樣,“大柴湖”的名字從此定了下來。
為了昭示公眾,當年10月31日,荊州專署專門行文,正式將“新建區”恢複為“大柴湖區”。
此後,周總理還多次向有關方麵了解大柴湖的情況,曾委托在湖北視察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誌到大柴湖看一看,並從非常吃緊的國庫中撥出巨款支持大柴湖的建設……
大柴湖,令總理縈繞夢回!
大柴湖的名字,為後人世代相傳。
大柴湖,以“湖”為名,卻沒有湖光水色。
大柴湖,以“大”冠之,實為一個彈丸之地,版圖麵積隻有153平方公裏。
她,位於湖北省腹地的江漢平原北部,坐落在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嘉靖皇帝出生地鍾祥的懷抱,北邊緊挨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這一旅遊聖地,東接大洪山麓,可乘大口國家森林公園的綠蔭,西連大河漢江,可覽隔岸荊楚明珠荊門的光彩,如果放眼南眺,還可望及魏、蜀、吳三國爭戰的古城荊州,實乃是天造地設的一方風水寶地。
曆史上,這裏人口稠密,商賈雲集。由於地勢平坦又濱臨漢水,人們在這裏築堤作障,依堤而居,賴於一方沃土,這裏的人生活還比較富裕。但是,1935年,也就是老人們說的民國24年,漢江流域連降大雨,暴洪衝破圍堤,3萬多生靈葬身於魚腹,十多萬畝良田成為一片汪洋,人們把這裏稱為“水湖”。此後,這裏汙水橫流,淪為沼澤,蘆柴叢生,故名柴湖。後又緣於蘆柴代生代長,遮天蔽日,一眼望不到邊際,人們就開始叫大柴湖了。
鬥轉星移,風雨蒼桑。大柴湖被蘆柴占據了數十個春秋,在睡夢中沉寂了幾十個年頭之後,隨著丹江口大壩工地的一聲巨響,終於,又有了嬰兒的哭聲,學童的讀書聲,以及雞鳴狗吠聲……
從1966年開始,浩浩蕩蕩的丹江庫區也就是被人們稱為“太平洋”的地方,河南淅川4.9萬移民,在3年時間內分3批先後遷入這裏安家落戶,構築著他們新的夢想。
從此時起,大柴湖洗刷了那段人跡罕至的曆史,荒湖灘變成中國集中安置水庫移民的老大。
2001年11月22日,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以《黨記著你們》為題,詳細報道了湖北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在省委書記蔣祝平、副省長賈天增的帶領下,頂寒風、踏泥濘,深入如今已有10多萬人口的大柴湖調查研究的情況……
2004年1月8日,新年鍾聲剛響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省長羅清泉,省委副書記鄧道坤,省委常委、秘書長孫誌剛,副省長劉友凡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又一同走進了大柴湖……
2013年7月1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將柴湖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聯係點,再一次走進大柴湖,由李鴻忠書記親自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與當地幹部群眾麵對麵交流談心,決定把柴湖開放開發、振興發展作為省級戰略予以大力推進,決心將大柴湖變成“大財湖”。
大柴湖並不神秘,更無誘惑。
但是她備受黨的陽光沐浴,備受世人關注。
因為,這裏由移民組成的特殊群體,為後世留下了一長串深深淺淺的足跡,為後人留下了不能泯滅的記憶。
黨記著你們!人民記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