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禦史王鈁到潮州,適逢倭寇襲擊占據饒平縣黃岡鎮,於是王鈁即從潮州府調兵分數路來援,調集官兵,命副使林懋和知府李春芳、參將鍾紳秀,分路出擊圍剿,大敗倭寇,俘斬倭寇共146人,餘寇倉皇潰逃。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一月十八日倭寇騎兵襲擊黃岡城,圍城數日,城內軍民英勇抗敵,挫敗寇兵。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月,倭寇肆掠揭陽鳳山、錢崗諸村。倭寇300餘人自浙、閩由海寇勾引至海門,燒船登岸,進攻廣東揭陽縣城,被守城軍民擊退,遂轉而竄掠竹山都鳳山諸村寨。時揭陽鳳山雖已置寨,但仍人心惶惶,南野挺身而出,號召鄉民子弟行動起來,並身先士卒,背起弓箭登上寨樓,鄉耆也決心死守,莫不率子弟跟隨南野。倭寇戰船停泊於揭陽鳳山山寨之下,南野指揮鄉民居高臨下以石頭打擊敵人,複以火銃、弓箭射擊,斃敵酋,殺死倭寇無數,逼其連夜撤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又有倭寇千餘人從達濠河渡門入揭陽牛田洋,會同海寇許朝光侵掠海門、南澳、黃岡、揭陽等地,從錢岡渡水襲鳳山,南野集合鄉民子弟予以迎擊,打退敵人侵犯,繳獲馬兩匹、輜重一批。倭寇、海寇被官兵追殺至石碑澳,下海而逃,遂轉掠和平、赤寮以及棉湖等地。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倭寇進犯潮州辟望港、下外莆都,又竄犯和平橋、赤寮,後抄掠揭陽棉湖寨與惠來甲子鎮,駐守潮州的軍門派遣肇慶同知呂天恩和襝事經彥米率鄉兵合擊倭寇,斬賊首領一人,共俘斬倭寇380多人,倭寇大敗。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一月,倭寇又大舉進攻廣東揭陽鳳山,由於鄉耆陳南野指揮有方,屢戰屢捷,鄉民子弟士氣高昂,無不以一當百,殺賊無數,倭寇怨恨撤退,移屯揭陽貴山都貴嶼,都指揮武尚文率領官兵、鄉勇奮勇抵禦,連戰皆捷,俘、斬倭寇390多人,兵,倭寇被擊潰,敗退流劫隆井都古埕。事後,邑紳林大春應鳳山鄉眾之請,為鳳山三戰三捷撰記碑文《陳南野保障鳳山序》。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倭寇集結6000餘人,流竄劫掠潮州等處,在大窖橋為官兵奮勇阻擊而潰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潰逃的倭寇再次集結流劫潮州,又為官軍會擊,兩次共殲滅倭寇1160多名;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六月十六日淩晨,福建省詔安山的鍾大有與倭寇相呼應,帶2000人侵入揭陽縣城,署理縣事的潮州府通判翁夢鯉率府兵及城中軍民抵禦,黎明四方鄉勇來援,擒鍾大有等74人,斬首116級,餘眾潰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一月倭寇犯潮州饒平縣宣化都上裏(今大埕鎮上東村,土舍王真率兵迎敵,不幸中銃陣亡。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一月初一日,四都(福建詔安縣梅嶺)人海寇吳平,勾引倭寇5000人洗劫潮州饒平縣東裏大城所,盤踞30多天.殺害鄉民難以數計,城內屍體塞道,財物被劫,東裏累世儲積文史、圖籍、家譜、前賢著作均被焚毀。吳平是漳州梅嶺大盜林國顯的侄女婿,林早年去過日本,後猖獗活動於閩、粵、台之間。吳平早年從倭後自立山頭,發展至萬人,與倭寇互相勾結,橫行粵、閩交界處。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一月,倭寇侵擾潮汕沿海,梅嶺海寇林國顯、吳平等引倭寇進犯海陽,不久入侵揭陽官溪,直逼縣城南關,駐紮於潮尾村,窺城數月。守兵日夜防守,等候援兵,海陽遠近百姓十分驚慌,室如懸磐,直至調大井鄉勇才擊敗賊兵,倭寇轉犯潮陽,搶劫潮州饒平縣宣化都上裏。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一月,倭寇進犯廣東惠、潮兩府之黃岡、大澳等處,登岸肆掠。時惠州賊伍瑞等大肆殺掠,特設申威道,以方逢時為申威道副使,巡視惠州。
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倭寇由福建省詔安縣四都人海寇吳平等引路,大舉侵犯潮陽縣城。在家服母喪的戶部主事、邑人林大春倡議募達濠莊淑禮、胡世和等義勇400多人協助守城。知縣郭夢得協同士民守禦。死守40天,殺倭甚多,莊、胡陣亡。至巡視海道副使劉存德率家兵來援,倭寇才潰逃。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倭寇進犯潮陽縣北諸村裏。由於倭寇人多勢眾,極為凶悍,所到的村裏大多“無堅壘矣”,因此很快就被攻破,倭寇望風披靡。而唯獨鳳山一寨靠鄉耆陳友仁賈勇督戰之力,擊殺倭寇無數,未被倭寇攻破。由是倭寇憤甚,將鳳山團團圍困起來,一直不肯退兵。由於相持日久,寨中的鄉民人眾水竭,無法支持下去,於是便潰圍而出,結果陷於倭寇的包圍中,全部被殺害。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歸善海寇伍瑞、溫七作亂,打敗惠州參將謝敕。未幾,俞大猷改鎮潮州,溫七被擒,盜首伍端自縛請降,求殺倭自效,俞大猷乃與總兵受其降。此時,活動在福建的倭寇流竄到潮州地界,到春汛時,又有一萬多倭寇共計20000多人入侵潮州,後來又流竄到惠州等地,大肆燒殺擄掠。由於潮州倭患空前嚴重,為了防禦和消滅這股倭寇,明廷調派俞大猷出任廣東總兵。由俞大猷以統帥的身份與兩廣提督吳桂芳等將領率狼兵45000人和從福建等地調集來的15000餘人,進攻盤踞於鄒堂(今屬揭東縣地都鎮)的倭寇,進行圍剿。,俞大猷派伍端為前驅討倭,官軍繼之,將倭寇團團圍於鄒堂,四麵舉火,一夜連破倭寇三巢,焚斬倭寇400多人,與倭寇初戰便俘斬倭寇1100多名,取得“鄒堂之捷”。倭寇在鄒堂的三大巢被明軍攻毀後,在沿海已無立足之地,便沿揭陽逃往揭陽內地和普寧,占據氵戎水(今屬普寧市軍埠鎮)、烏石和蘆清,為犄角,築剿固守。兩廣提督吳桂芳與南贛汀漳巡撫吳百朋聯手追剿,總兵俞大猷欲先專力進攻氵戎水,又考慮蘆清倭寇出兵相救夾擊,或許會聯合烏石之寇流竄突圍,因此調配兵力,列陣抵擋蘆清之敵,一麵又嚴肅軍紀,命令另外調集兵力進攻氵戎水。此時倭寇死守閉門不出,俞大猷便邊假裝收兵退卻,誘倭寇出巢來追,便又回頭掩殺,結果倭寇敗潰,明軍官兵四麵追殺,斬首1400餘級,取得“氵戎水之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四月,蘆清和氵戎水等處潰敗的殘倭膽戰心驚,日夜拚命奔逃二百多裏路,逃到廣東惠州海豐城東龍山。然而俞大猷已布置狼兵在此堵截,於是殘倭折向甲子、崎沙等島澳,搶奪漁船入海逃竄,途中遇到暴風雨,漁船大都翻沒,僅剩二千多人,留屯於海豐金錫都。俞大猷親自率領官軍四麵圍攻,相持將近二月,倭寇食盡思遁。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副總兵湯克寬伏兵於大埔察窖口等待企圖出海逃遁的倭寇,以逸待勞。倭寇到來後明軍伏兵突發,倭寇大驚四奔,湯克寬力斬三個酋首,參將王詔等官兵隨後追殺,倭寇大敗,被擒斬1313名,殘倭從大德港奔潰下海,又陸續被擒斬662名,餘下的殘寇,奪船竄逃出大海,在海上忽遇颶風,三日內船翻沉沒而溺斃殆盡。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經過俞大猷與吳桂芳等名將聯手擊倭的數月戰鬥,這股2萬餘人侵擾劫掠廣東潮州、惠州的倭寇終於基本被剿滅。鄒堂、氵戎水、海豐三大捷重創了潮州、惠州的倭寇,從此倭寇由強轉弱,餘倭已無力單獨侵擾搶掠,隻能附庸於潮州海寇吳平、曾一本、林鳳和林道乾等團夥一起為非作歹,雖然繼續為害潮州、惠州,但局勢已變,隨著嘉靖四十四、四十五年重創吳平,隆慶三年擒殺曾一本,萬曆初大敗林鳳和林道乾等,潮州、惠州倭禍漸熄。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俞大猷又大破南澳與倭寇勾結的大海寇吳平。吳平被迫投降俞軍,但不久即降而複叛,召集亡命徒及海寇造造戰艦數百艘,聚眾萬餘,攻擊明軍,行劫濱海諸郡,其間曾攻陷梅洲、厚廣土堡,並出動千名武裝圍攻詔安縣城。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八月,與倭寇相勾結的海寇頭子吳平糾殘倭流劫惠州海豐,大舉進犯廣東惠州、潮州,率眾竄擾沿海村寨,攻陷神山、古埕等地。巡撫汪道坤命戚繼光征討,戚繼光令部將傅應嘉率水師自浯嶼(今屬福建漳州)至梅嶺外海,自率陸軍自福建漳浦向梅嶺疾進。吳平從海上向廣東流竄。傅應嘉和廣東參將湯克寬合擊吳平於大潭澳,擊沉吳平戰船20餘艘,吳平逃入粵閩海域的南澳島。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二月倭寇自福建雲霄襲占廣東惠州黃岡。黃岡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時曾築城,城牆內外用條石砌成,周長1200餘丈,設東、西、南、北四門,但此時被倭寇攻占。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春,南澳島位於廣東、福建、台灣三省交界海麵,地理條件十分優越,是航運樞紐和軍事要地。海寇頭子吳平被戚繼光、俞大猷擊潰後,便率眾退守南澳島,在此安營紮寨,並用計驅除了島上其他的海寇勢力,獨霸了這個航運、軍事要衝,同時與附近駐屯的倭寇遙相呼應。由於吳平所占據的南澳島位置十分重要,其造成的危害極大,故引起了明廷的關注,嘉靖皇帝“詔閩、廣會師討之”,閩廣兩省奉命會兵圍剿。戚繼光、俞大猷受命收複南澳島,率兵剿滅吳平匪幫。吳平雖出身草莽,但其頗有軍事素養,他在島上選擇了地勢險要、位置巧妙的地方建築城寨工事,企圖與戚、俞兩軍相持。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八月,俞大猷奉詔率舟師3萬人與閩浙總兵戚繼光率兵5000人前往南澳圍剿吳平。戚繼光令部將傅應嘉率水師自浯嶼(今屬福建漳州)至梅嶺外海,自己則率陸軍自福建漳浦向梅嶺疾進。戚家軍進至詔安地區,時俞大猷所率之廣東軍隊尚未到達。戚繼光征用大批漁船,載石沉塞港口,調戰船環列烈嶼、宰豬、大沙等港口,對南澳島進行封鎖,切斷了吳平的海上逃路。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9月22日,戚家軍在龍眼沙登陸成功。9月25日,吳平主動進攻龍眼沙,戚家軍一麵迎戰,一麵撒出勸降檄文,吳平黨羽紛紛棄械投降,敵軍陷入混亂,戚家軍乘勢猛攻。此時俞大猷、湯克寬等分乘戰船300餘艘及時趕至南澳島,兩軍會師,聲威更振,此戰大勝。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十月,戚、俞兩軍水陸夾擊南澳島,俞大猷率領軍隊主力正麵攻打吳平與倭寇。而戚繼光親率3000人,暗中從雲蓋寺出發,砍割叢林草莽,經3天辟通了今雄鎮關一帶山路,直插深澳,布列陣勢,銃炮齊發,以三路分進合擊,直搗敵營,使吳平與倭寇賊眾都以為明軍是從天而降,慌亂成一團,手忙腳亂倉皇應戰,經一日一夜激戰,明軍共俘斬倭眾3000餘人。吳平倉促奪船逃遁入海,又遭俞大猷水師打擊,僅剩800餘殘寇出海而逃。俞大猷、湯克寬、傅應嘉跟蹤追擊,直至廣東雷州、廣西廉州(今合浦)一帶外洋,倭寇海賊一舉被殲,吳平潛遁。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戚繼光率師入南澳清剿吳平,吳平敗逃入鳳凰山,繼而敗走安南(今越南一帶)。後來在俞大猷部的追剿下投海自盡。翌年(公元1566年)4月,吳平殘部輾轉至安南(今越南)萬橋山,終於被戚、俞所部全部殲滅,南澳戰役宣告結束。廣東惠州、潮州間抗擊征剿倭寇連續的幾大戰役,既重創了倭寇的有生力量,又消滅了與倭寇裏應外合相勾結的海寇山寇,鏟除了引倭的一大禍根,沉重地打擊了倭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大海寇吳平的餘黨海陽人(一作詔安人)曾一本,雖曾與吳平一起受撫,安置於潮陽招收都下澮(今汕頭市河浦區),沒多久又叛亂。吳平死後,曾一本繼吳平之後成為海寇集團主要首領,聚眾數萬,再次占踞南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另一海寇頭目林道乾登上詔安走馬溪岸,進攻山南村堡。海寇頭目曾一本亦統領海船百餘艘在泊浦澳登陸,劫掠港口等村堡。
四、廣東沿海是明代後期倭患倭亂的最後重災區
在“嘉靖大倭寇”基本平息,明朝進入後期後,中國沿海的倭患倭亂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由於“嘉靖大倭寇”暴發時,明軍在江、浙等地對倭寇進行了較大的打擊,浙江、江蘇的的防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增加了倭寇入侵的難度,因而到明後期隆慶、萬曆時期,江、浙沿海的倭患倭亂開始逐步明顯減少,倭寇轉而將侵擾劫掠重點轉移到了廣東和福建沿海,廣東境內亦商亦寇的海寇船主要停靠在粵閩交界的南澳,粵東的惠州、潮州兩府是海寇最活躍的地方。因而廣東和福建沿海,尤其是廣東沿海,倭患倭亂加劇,數量遠超江、浙沿海,成為中國沿海倭患倭亂的最後重災區。據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中“沿海各省之倭禍”的不完全統計,在隆慶年間,中國沿海地區共發生大大小小倭患倭亂24次,其中有21次發生在廣東沿海;在萬曆年間,中國沿海地區共發生大大小小倭患倭亂24次,其中有9次發生在廣東沿海。諸如:
隆慶元年(1567年)是年,大海寇吳平餘黨曾一本聚眾數萬,引倭寇流劫廣東、福建沿海,搶劫大埕,被參將張元勳打敗。
隆慶二年(1568年),海寇曾一本勾結餘倭侵犯劫掠廣東饒平和福建詔安。副總兵張元勳領兵由陸路截殺於鹽埕,斬首300餘級;繼又大敗曾一本於大牙澳,斬首300餘級。
隆慶二年(1568年),倭寇分道犯廣東化州、石城縣,攻破錦囊所,殺千戶黃隆,又攻陷神電縣城。一時吳川、陽江、高州、海豐等,並遭焚劫。而山寇黃朝泰等趁機複起,勢甚猖獗,官兵不能禦。廣東提督軍務侍郎殷正茂以聞,自劾待罪,兵部以正茂初至任,宜赦,弗問。為此,明穆宗特下旨說:“廣東舊賊未至,新倭複熾,至陷城池,皆守臣向來怠廢玩愒,守禦無策所致,罪不可宥,通候事寧核治。殷正茂素有才略,茲初任事,其督率將領、司道等官,悉力驅剿,務期蕩滅。其地方機宜,悉聽破格整理,敢有梗撓者,奏聞重治。”
隆慶二年(1568年),廣東倭寇入犯新寧、高平等處,明官兵與倭寇戰於外村島嶼,皆捷,俘斬200餘人,焚、溺死者甚眾。兩廣總督殷正茂奏撫民許瑞出兵攻剿倭寇,生擒78人,斬首25級,請授把總職銜,以示優異。兵部謂廣盜未清,姑厚其賞,令盡剿諸賊,乃並授官。上命如部議。
隆慶二年(1568年)二月,有倭寇200多名,突然闖到外砂南灣,棄舟登岸,想作殊死攻寨劫掠,外砂鄉民群起抵禦阻擊,結果倭寇陷入重重包圍之中,200多人全被擊殺。
隆慶二年(1568年),倭寇流竄進犯廣東惠州海豐,巡撫熊桴到惠州,派遣參將王詔、耿宗先分兵前去抵禦。倭寇到來後,耿宗先部將周雲翔還未與倭寇交戰就先逃遁了。雷瓊參將耿宗元禦下素嚴,及是聲言欲斬敗將;周雲翔、廖鳳、曾德久、廖廷、相雲翔等大懼,乃謀作亂。在耿宗元閱兵於教場時,周雲翔等忽鼓噪躍起,手刃耿宗元,抓了通判潘槐,在夜間率領其三千部眾叛逃去投奔了倭寇,與倭寇合為了一夥。
隆慶二年(1568年),倭寇入侵廣東陸豐甲子所(今陸豐市甲子鎮)。甲子人民同仇敵愾,和守備軍官兵一起共同抗擊倭寇。但因守軍千戶馬壽麻痹大意,輕敵鬆防,以致甲子城被攻陷,甲子居民慘遭殺害,連龍溪都一帶人民也牽連遭殺害。此役馬壽因輕敵失職,終被官府治以失職罪而下獄,不久,死於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