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樂觀、豁達可以使人信心百倍,即使是天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多一點幽默感,那將使你覺得生活樂趣無窮。做人就應該多培養點幽默感,這是人類的特性之一。人生中有那麼多不如意的事,能夠有點幽默感,日子將會好過得多。
笑對人生,萬事都能泰然處之。這樣,你就能活得輕鬆多了。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沒必要看人家臉色過活,更無需抱怨生活。放鬆心態,別讓自己活得太累。
內心知足才會生活得坦然
在人生的征途中,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太過分,到頭來必然是欲極悲來。時常知足,則是一切幸福和快樂的源泉!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始,可以長久。”
這句話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即提醒人們,千萬不要有貪心和貪欲,這會影響你自在寧靜的生活。隻有摒棄貪心和貪欲的人,才會生活得坦然,沒有幹擾,沒有麻煩,也沒有外來的禍害;隻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長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許多憂愁和悲傷,讓快樂的心情永遠占據自己思維的空間,從而盡享天年的樂趣。
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大都是希望活得瀟瀟灑灑、快快樂樂的,誰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曆程中把欲望企求得太高,認識不到願望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適可而止是一種理智;或者對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不是好好珍惜,而是在利益麵前沒有止境,那麼其結果不會比倒黴透頂的人好到哪裏去。一味去追求個人利益之所以後果可悲,是因為客觀方麵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卻偏要拚命往裏撞,朝裏鑽,其結局便可想而知了。這種失去理智的作為難免有令人心寒的一麵,它是快樂的生活離其越來越遠乃至消失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樣的曆史故事,尚存於我們記憶中的不在少數,這裏略舉二三:
魏晉之際司馬懿父子的心腹何曾,參與了司馬氏廢除魏帝、建立晉朝的活動,並立下了赫赫功勳。司馬氏登上王位後,首先要做的是獎勵那些跟隨他多年的賢臣良士,獎勵國家的有功之臣。於是封給何曾許多土地和錢財,還讓他擔任丞相、太傅等要職。他身為國家重臣,本應輔助皇帝執掌政權,給國家撐門麵,但他花在滿足個人欲望方麵的時間和精力,比治理國家所用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他的生活奢侈豪華,盡管當時多數老百姓連粗布衣服都沒得穿,他卻派人到全國各地去搜刮民財,豪取大量的錦繡,用絲綢來裝飾牆壁,用布匹來鋪墊地麵;盡管當時多數老百姓吃五穀雜糧都填不飽肚子,他卻一日三餐,要花掉一萬錢,還嫌飯不像飯,菜不像菜,沒法下筷子。一天,有一個官員向他報告有幾個郡縣餓死多少人,他聽了,全然不信,而且奇怪,仿佛是癡人說夢話,於是一邊“哈哈哈”十分得意地笑著,一邊飄飄然似的說:“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現在我們的生活這麼富裕,怎麼會餓死人呢?”
西晉的君主昏庸無道,丞相生活奢侈,荒淫無恥,其他大臣們也都是驕縱無度,一個個過著花天酒地、美女相伴的荒淫頹廢生活,隻知道在宮殿裏度過他們享樂的時光,終於導致已經達到鼎盛時期的西晉帝國很快衰敗,隨後滅亡。
“食錢一萬,無乃太過。噫!可不忍歟?”古人說的“無乃太過”,等於說,“這樣做實在是太過分了”。個人吃住,似乎是小事,但任意揮霍,不知足知止,就是害己害國的大事,何況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競相追求享樂,西晉帝國最終不被毀掉天理不容!隨著西晉帝國的衰亡,除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外,司馬炎之子晉惠帝等三個皇帝,後果均可悲,一個被毒死,兩個被殺。依附皇室的大臣,還有那些貴族們,也十之八九沒有好下場。
南朝梁代人魚弘,追隨梁武帝南征北戰,功不可沒。後來,梁武帝當了皇帝,賜給他15頃田,一座山林,8萬棵林木,但他卻鬱鬱寡歡,終日不露笑臉。他的妻子深感不安,於是直言相問:“官人,你是不是因為皇帝給你封賞少而不高興?”
魚弘沉吟半晌說:“一個君主,論功要平,懲罰要當,這是常理。我隨君主轉戰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祿應該不止於此。”
他的妻子說:“我知道你的功勞不小,但你不應該是那種貪戀財富、追求顯達的人,因為這不應該是你的為人之道呀。”
這些道理,魚弘自然聽不進去。其實,他正是個追求官爵、貪圖錢財的人。他擔任郡守(即太守),仍嫌官小;他財產不菲,仍感不足,仗著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開勒索錢財,並且大言不慚地對人說:“我作郡守,郡中有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精鹿盡,田中米穀盡,村裏人口盡。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樂,作郡守不享樂,什麼時候富貴享樂?”他讓下官到民間敲詐勒索,並讓民工到深山裏砍來高貴的樹木,運來高級的花崗石,在一塊風水寶地上建造豪華的郡守府。他的車馬服飾,不用一般布匹,而用絲綢錦緞,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無恥,有侍妾百餘人。因為生活糜爛、縱欲過度,沒幾個春秋,他便一命嗚呼,乘鶴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