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學會取舍,不必活得那麼累(2)(3 / 3)

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曾經嚐試打破素食習慣改善健康狀況,但終於半途而廢。19歲的時候,他到倫敦求學,但宗教準則的約束使他在新的環境裏無所適從。

他在學校裏取得了律師資格以後,回國開始從事律師業務,但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為臨陣怯場而砸了鍋。半年後,他回到家鄉,在父兄的資助下維持生活,但仍然毫無起色。

他就是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甘地。

我們可以說,成功者都曾經有不完美的一麵,哪怕是在他們後來取得重大成就的領域裏也是如此。他們的成功不過是將完美化作了追求的過程。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化學成績曾經在22人的班級中排第15名;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數學更曾經不及格;《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大學時因文學課成績太差而被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意願;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在華盛頓大學選讀英文時,寫了一個劇本參加各個班之間的比賽,結果連參賽資格都沒有。

邁克爾·福布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業發行刊物之《福布斯》雜誌的總編輯,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卻被校報的編輯部拒之門外。

亞伯拉罕·林肯加入南北戰爭時是上尉,戰爭結束時,卻被降級為普通士兵,因為上司認為他指揮不了一個排。

完美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種天性,我們都在心中塑造一個完美形象作為外界事物的參照,雖然每個人對完美的定義不同,但那是一種探索,是一種夢想,而美夢成真不是總能實現的。

但是生活中卻有不少人要求自己隻能第一,不能第二;隻能金榜題名,不能名落孫山;隻能出類拔萃,不能甘拜下風。

這就是完美主義的苛求,它看上去會像一朵花,但卻是不結果實的花朵,而且十分耗費生命的資源。

再甜美的瓜果,它的瓜蒂也是苦的。

完美不應是對現實和自我的苛求,而應是一個過程。

任何事情都必須有度,越過這個度就會發生質變,就像水越過100℃就會變成汽,到了0℃會變成冰一樣,對完美的追求超過了一定的度,就可能成為一個不完美的脆弱蛋殼,不論從其外形看上去有多麼誘人,都經不起生活中的輕輕一擊。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空餘時間、更多的自由,或僅僅為了得到更多的幫助,那就要承認,這個世界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完美的,因為它並不是按照哪一個的意誌在運轉,一些事情並不一定非照某人喜歡的方式去辦不可。

有這樣一位冰雪一樣美麗聰明的女孩兒,從少女時代起,就拒男孩以千裏之外。雖然追求者如過江之鯽,但她一律冷眼向待。因為她始終覺得世上好男人絕無僅有,對於凡夫俗子是沒有任何興趣的,她隻希望冥冥中有那麼一個十全十美的優秀男人在等著她。

一年兩年過去了,追求的男孩兒紛紛知難而退。這是個現實的世界,有什麼東西值得用幾年的時間去守呢?

隨著韶華漸逝,年過三十仍待守閨中的她在為男人不能癡情而歎息的同時,經常對別人說的一句話就是:這世界好男人是死絕了。

完美主義的背後定有某種深刻的生活背景。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會把雄鷹變成笨雞,會把巨龍變成蚯蚓。如果真想有出息,我們必須放棄完美主義的苛求,選擇一件值得的事踏踏實實做,像農民耕田,也像蜜蜂釀蜜一樣做下去。

我們崇尚這樣的諺語:困難像彈簧,你軟它就強。但是如果把所有找上門來的東西都用完美的標準去咬著牙完成,那麼這些東西會變成越來越沉重的負擔。也許我們開始會以為這樣的負擔是對我們的鍛煉而有益,以為它是一顆美人痣,到了後來它就成為我們腳下的泡,磨得我們生疼,便中了古語說的那樣:過猶不及。我們的心理即使是一根堅硬的鋼條,也會漸漸承受不了。

倘完美主義又來誘惑我們,不妨作為一種幻想式的休閑,夢想一下未來。但一旦走在路上,就要目不斜視。倘若用完美來苛求能於事有補,我現在就發誓加入完美主義空想俱樂部。

如果說愚蠢者的快樂在近乎完美的遠方,智者的快樂就在腳底下的泥土中。

當我們追求事事完美時,就忽略了一個完美的結果是由許多並不完美的努力達成的,如果一味地讓過程或細節完美,結果就會變得遙遠,帕特農神廟就永遠不能完成。

也有很多有思想的完美主義者,他們的想法十分完美,足以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但他們卻僅僅限於說說而已,把想法扼殺在了過程中。

不要寄希望於魚和熊掌兼得

漫漫人生,總會有麵臨多種誘惑時,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頭腦清醒,要學會有選擇地舍棄。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輕鬆和快樂。

一個人過於貪心,夢想著魚和熊掌可以兼得,那麼,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不堪重負,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失去現有的一切。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頗值得我們深思。

—隻死去的大象靜靜地躺在幽僻的恒河邊,正巧被—隻出來尋覓食物的豺看見了。豺高興地想:“哇,我今天運氣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