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襄王聽了采珠人的話之後,覺得真的很有道理,但又怕受了采珠人的騙,於是心生一計,說道,你說得很對,過幾天你到宮裏來,再給我出出主意。齊襄王是想,萬一采珠人的辦法不靈,自己將他騙進宮來,還可以殺人滅口。
於是齊襄王回宮之後,就贈送田單很多禮物慰勞他,同時下詔書告知全國,嘉獎田單。第二天,采珠人果然來到王宮,對齊襄王說,明天上朝的時候,您應該特意召見相國,對相國大加讚揚,加倍禮讓尊敬,親自表示慰問。同時讓官吏們調查全國百姓的情況,對饑寒交迫的人給予賑濟。
齊襄王聽從了采珠人的建議,一一照辦,隨後派人暗暗到民間打聽消息。結果百姓們都說,我們的相國田單愛護百姓,實在是一個好官,然而這都是咱們的大王教導有方啊,我們的大王能實行這樣的德政,我們可就有福了。
齊襄王見采珠人的計策果然奏效,終於放下了對采珠人的殺心,給予他豐厚的獎賞,放他出宮去了。
點評:田單收買人心,會損害齊襄王的民望,可是如果善加利用,因勢利導,齊襄王也可以把田單的善行變成自己的德政。齊襄王和田單,其實是鬥則兩敗俱傷,和則共同獲利的局麵,采珠人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敏銳地指出了這一點,救了他自己的命,也化解了齊國一場潛在的政治危機。世間事物往往有兩麵性,既有衝突的一麵,也會有調和的一麵,我們為人處世,要規避衝突的一麵,發揚調和的一麵,實現互惠共贏,這就是我們應該從中學到的道理。
七十三、無名直諫秦王
戰國時期,中國的君臣綱常等封建禮教還沒有興起,君臣之間信息溝通渠道非常暢通,君主有了錯誤,臣子往往能夠直言相諫,君主也能夠欣然采納。一次,秦國一名無名臣子對秦武王直接提出意見,他說,臣私下裏十分疑惑,大王您為什麼對齊國和楚國如此輕視,對待韓國更是像對待奴仆一樣,毫無應有的禮貌。我聽說,戰勝了也不驕傲,這是王者的氣度;戰敗了也不憤憤不平,這是霸者的作為。戰勝了也不驕傲,這就能夠使天下心服;戰敗了也不憤憤不平,這就能夠和鄰國和睦共處。現在大王您和魏國、趙國關係很好,不惜下血本和這兩國結交,可是對待齊國卻十分淡薄,這恐怕是驕傲的表現吧?在宜陽取得大捷,擊敗楚國報了仇,從此就不再重視和楚國的關係,這是當年敗於楚國之後憤憤不平的原因啊。戰勝則驕,戰敗則憤,這樣是成就不了大業的,我認為大王您應該深思這裏麵的道理,不應該這樣做。
《詩經》上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萬事總會有一個開頭,但是開了頭還要結好尾,善始善終是最難的,很少有人能做到。因此我們秦國的先王最重視的就是善始善終。為什麼這麼重視呢?因為曆史上無數的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過去晉國有個智伯,在晉大夫之中實力最為雄厚,權傾一時,先後滅掉了範氏和中行氏,又圍攻晉陽,威脅趙氏。然而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就把智伯給滅掉了。還有吳王夫差,他為了報父仇,重用伍子胥和孫武,勵精圖治,振興吳國,對越國一戰,將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無路可走,隻能舉國投降。隨後夫差又北上中原,在艾陵一戰打敗了當時強大的齊國,連晉國這樣稱霸的國家都不得不退讓三分。夫差在黃池主持諸侯會盟,對宋國傲慢無禮,在當時誰也不敢說半個不字。可是不過是轉眼之間,吳國的霸權就煙消雲散,夫差被重新振作的越王勾踐所打敗,最後死在幹隧這個地方。還有魏惠王,當年更是盛極一時,楚國、齊國都曾被他打敗;韓國、趙國都不敢對抗他而屈服,魏惠王還邀請十二家諸侯在孟津會盟,一起朝拜周天子,稱霸於一時。然而馬陵一戰,魏軍慘敗,魏惠王的太子也在這一役中喪生,魏惠王自己為形勢所迫,走投無路,最後素衣布冠,被我們秦國擒住。智伯、吳王夫差、魏惠王這三個人,起初都建立了震動天下的赫赫功業,但他們被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所迷惑,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將謹慎的態度貫穿始終,所以才導致了後來的慘敗。
再看如今咱們的秦國,已經攻破了楚國的宜陽,占領了韓國的三川之地,天下智謀之士都被我們所取得的勝利所懾服,惶恐無言。我們隔絕了天下諸侯相互呼應的道路,東西二周的疆界在我們的進逼之下,隻能一再地退讓修改。我們還奪取了黃棘之地,韓國、楚國的軍隊失去了進攻我們的通道,天下各國也都不敢聚集起來圖謀我們。眼下正是我們秦國功業最盛的時候啊!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如果大王您能夠繼續小心謹慎,兢兢業業,那麼王霸之業就指日可待。但如果您也不能善始善終,那日後秦國難免就要遭到大禍。我現在擔心,天下諸侯和有識之士,都在等著大王您步智伯、夫差和魏惠王的後塵呢!《詩經》上還曾經說,行百裏者半九十。就是說走一百裏路的人,走到九十裏,也隻走了一半。意思就是最後結尾的這一段道路是最為艱難的,前麵所有的路加在一起也不過如此。這真是至理名言啊!可是現在我觀察大王您,已經開始有了驕傲的情緒,這是十分危險的苗頭啊。現在天下的形勢,各諸侯不是聯合起來對付我們秦國,就是聯合起來對付楚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楚國聯合韓國對抗我們,而我們又聯合魏國對抗他們。目前兩方勢均力敵,所以陷入膠著狀態,誰都打不開局麵。而宋齊兩國置身事外,觀察形勢,他們的選擇會變得至關重要。臣可以斷言,誰爭取到了宋國和齊國的支持,誰就將獲得最後的勝利。宋國齊國如果支持我們,我們就可以削弱韓國,韓國遭到削弱,楚國必定遭受來自各國的攻擊,從此一蹶不振。可如果楚國得到了宋國和齊國的支持,那魏國的滅亡就不遠了,魏國一滅,我們就成了眾矢之的。所以依照現在的形勢發展下去,秦國和楚國之中肯定有一個要遭受失敗。而我們秦國到底能不能堅持到最後,取得勝利建立霸權,就要看大王您能不能克服驕傲情緒,善始善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