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士智篇(6)(1 / 3)

點評:江乙和安陵君,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江乙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人生總會有起伏,得勢時不能自己昏了頭腦,要清醒地認清自己未來的禍患,未雨綢繆,小心地加以避免。安陵君值得我們學習的則是等待時機和把握時機的能力,一件事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必須等待最佳的時機,有時候時機一時不出現,不能急於求成,否則隻能是白費力氣;而當時機出現時,又必須牢牢把握,不能錯過。

七十二、采珠人調和君臣

燕昭王用樂毅為將,大破齊軍,連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齊閔王逃走,為人所害,齊國幾乎滅亡。

齊國將領田單,率軍死守即墨孤城,用一連串的計謀,先令新任燕王對樂毅生疑,臨陣換將,又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田單率齊軍乘勝追擊,終於收複了國都臨淄,將燕軍趕出了齊國。田單恢複齊國之後,齊國上下商議另立新君。齊國的太子戰亂時流落民間,此時已經回來,但是田單對於要不要立太子做齊王心生猶豫。此時田單是恢複齊國的第一功臣,他的選擇對齊國來說至關重要,很多人都以為田單要自立為王,不會立原來的太子了。可是田單經過慎重抉擇之後,還是立原太子為王,這就是齊襄王,田單自己則做了相國。

齊襄王雖然做了王,但田單恢複齊國的功勞實在太大,功高震主,當初又曾經在立齊襄王的事情上猶豫不決,因此齊襄王對田單疑慮重重,始終放不下心。然而田單勢力太大,齊襄王也不敢輕易對田單下手,君臣二人麵和心不和。

一天,田單陪同齊襄王出行,路過淄水的時候,田單看見遠處有一位老者,赤足涉水過河。當時是隆冬季節,老人難以忍受刺骨的河水,被凍壞了,無法繼續行走,隻能坐在岸邊的沙灘上。田單命令隨從拿件衣服給那個老者穿,可隨從們都沒有多餘的衣服,於是田單就脫下自己的皮袍子,親自拿去給老者穿上,隨從們見相國親自過去,都紛紛跟隨而去,一時間竟把齊襄王一個人扔在原地不管。

田單原本可能隻不過是隨手做一件好事,未必有什麼別的意思,可是在齊襄王看來,田單的做法難免有收買人心之嫌。齊襄王見眾隨從都跑去跟隨田單,心中更是厭惡,口中禁不住自言自語說,田單當著我的麵用這種小恩小惠收買人心,真是可惡至極!當年他就曾經想要篡位為王,隻是由於形勢所迫沒有下手,現在如此囂張,恐怕早晚要對我下手。我如果不先發製人,恐怕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齊襄王一時氣憤,心中所想忍不住說了出來,話剛一出口,就覺得不對頭,急忙閉嘴,四下察看,見身邊沒有什麼人。齊襄王不放心,又向前走了幾步,向河道下張望,卻看見前麵沙灘上的岩石後麵有一個采集珍珠的人。齊襄王警惕地叫住采珠人,問道,你剛才有沒有聽到什麼?

那個采珠人眼看著抵賴不掉,隻好硬著頭皮說,大王明鑒,剛才的話我都聽到了。

齊襄王看見采珠人離自己如此之近,本來就知道十有八九被采珠人聽到了,可是當采珠人親口承認,齊襄王還是吃了一驚,一轉念間,齊襄王殺機頓起,可是他不露聲色,故意問采珠人說,既然聽到了,你說我應該怎麼辦?

那采珠人正巧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揣摩齊襄王的心理,又聽齊襄王這樣問他,心中已然明白得很,齊襄王對他是動了殺心了。采珠人一時間驚慌萬分,心想自己不過是一個艱難謀生的窮苦人,哪裏會想到今天出來采珠,居然會聽到這樣驚心動魄的言語,惹來這樣的禍患?情急之下,忽然急中生智,對齊襄王說,大王您不妨順水推舟,把相國做的這件好事變成您的德政!

齊襄王本來已經下定決心殺人滅口,隻要采珠人對答稍有不慎,他就準備拔劍將其斬首,絕對不能等田單回來,讓田單有和這個采珠人對話的機會。可是采珠人居然說可以將這件事變成他自己的德政,這實在大出齊襄王的意料之外。齊襄王向遠處看看,田單他們還在那邊忙活,一時回不來,於是對采珠人說,你快說,怎麼變成我的德政?說得不好,你也知道我會怎麼對付你!

采珠人知道這是自己性命攸關的時刻,哪裏敢怠慢,慌忙跪下說道,大王您回去之後,不妨降下詔書,通令全國,嘉獎相國的行為。您就說,寡人我每日關心民間疾苦,相國為我分憂,生怕百姓挨餓受凍,就分賜百姓衣食,昨日河邊這件小事不過是相國為寡人做的千分之一而已。相國能夠這麼做,寡人我十分欣慰,所以要讓全國都知道相國的德行。大王您要知道,相國愛民如子,這是事實,您要是為這件事怪罪相國,未免於理不通,百姓也會怨恨您。如果您正大光明地表揚相國,表揚得越隆重,對您越有利,因為這樣在百姓看來,相國正是因為受到您的教導,才如此愛惜百姓,這就成了大王您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