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創造者(3 / 3)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曆來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業貿易在中國古代的國民經濟中隻占很小的一部分,再有“士農工商”的傳統,商人的地位也因此要比農民要低好幾個檔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唐朝,具體來說是貞觀王朝是曆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貿易的王朝,李世民不但不歧視商業貿易,相反,他還為商業貿易的發展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他的這些舉措進一步說明了他是一個有著長遠眼光的帝王。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

漢朝開辟的“絲綢之路”一直是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因為貞觀王朝的疆域遼闊,李世民也因此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貞觀王朝的西部邊界也因此直達中亞的石國,石國也就是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唐朝的疆土是多麼的遼闊,李世民的此舉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寫到這裏,我仿佛看到了當時唐朝和石國邊境的繁榮與喧囂,淒涼的邊境因為那些來來往往而變的熱鬧起來。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所以隻有唐朝才能誕生專門的邊塞詩派,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而至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穀渾”,“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於後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為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麵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高句麗和百濟一同出兵圍困了新羅,新羅向李世民求救,《新唐書》:“百濟與新羅聯合伐高句麗,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話說李世民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立刻出兵攻打高句麗,並且占據了遼東地區,(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真是霸氣,說打就打,雖然李世民的種種對外作戰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中國的版圖,可是對外作戰是肯定就會有犧牲的啊!有多少唐朝的士兵們魂斷異國他鄉,死後連屍體都不能回歸祖國,這是多麼大的悲哀。

貞觀十九年,唐軍向遼東進軍,唐太宗在路上對手下人說,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這一塊地方了,趁著我還沒死,良將們還有精力,一定要解決掉。同年夏天,徐世績趁著高句麗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李世民的身上的時候,他率兵靜悄悄地出現在了遼東城下。當時的高句麗士兵們看到了這種情況之後都很震驚,與此同時,營州都督張儉和優秀將領李道宗也率兵進入遼東,擊敗高句麗兵,並斬殺了數千名高句麗士兵。四月,唐軍攻破高句麗蓋牟城,俘虜兩萬多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五月,另一路唐軍從山東渡海攻破高句麗卑沙城,俘虜八千人。上百年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得以在鴨綠江邊閱兵。

當時的李績和李道宗率領部下先行趕到了遼東城下,高句麗軍立刻派了數萬名士兵前去迎戰,有人建議說高句麗軍多唐軍少,應該堅守。可是李道宗說高句麗人仗著人多以為我們不敢拿他們怎麼樣,我們就是要攻擊他們,殺殺他們的銳氣。李績說我們被派來就是負責替皇上掃馬路的。現在馬路不幹淨,我們怎麼能躲呢。於是唐軍處於劣勢卻猛烈出擊,高句麗兵始料不及,被衝亂陣型大敗而歸。唐太宗大軍兵到後,把遼東圍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著刮南風的機會,唐太宗指揮士兵點燃城池西南樓,順風放火。高句麗軍抵擋不住了,遼東陷落。唐軍殺高句麗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人,此外還有百姓四萬多人。

攻克遼東後,唐軍繼續向白岩城進軍,當時的烏骨城派了一萬士兵前往白岩城進行增援,可是這一萬部隊被八百唐軍擊退,白岩城的守城將士聽說唐軍以八百對一萬並且大獲全勝的時候他便膽怯了,果然,在唐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白岩城的守城將領便開城投降了。占據了白岩城之後唐軍繼續安市進軍。高句麗的將領高延壽等人率領靺鞨、高句麗兵十五萬來救援,被唐軍擊敗,據說當時的高延壽在戰敗之後便跑到了唐軍軍營,一進門就跪下,挪動膝蓋向前,拜伏在地。《資治通鑒》中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而一向以寬容、大度的太宗皇帝此時竟說出了這樣的話,“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複敢與天子戰乎?”聽到了這句話之後高句麗的將領們都跪在地上,低著頭,連大氣都不敢出。李世民俘虜了三千名高句麗的將領、酋長,其餘的人他便下令悉數放掉。

安市城雖小但是卻很牢固,而且安市城城主楊萬春不像白岩城城主那般,他竭盡全力地在抵擋唐軍的猛烈攻擊,以至於唐軍圍困了安市城數月而沒有攻克。此時的長孫無忌認為:“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並且決定班師回朝。這次征伐高句麗,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十城,遷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在唐軍,戰士陣亡的約兩千人,損失最大是戰馬,損失了七八成。

此戰雖然重創了高句麗,可是卻沒有一舉殲滅高句麗。以至於李世民在班師回朝的時候鬱鬱寡歡,他認為此戰終究是唐軍敗了。與此同時他也痛心唐軍的巨大損失,因此他便說,“如果魏征還活著的話,他肯定不會讓我進行這次遠征。”唐軍雖然沒有完全擊敗高句麗, 但是這次戰役的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這是自三國時期毌丘儉攻破高句麗屠王城以來上百年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句麗人,此戰收複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取的土地,為今後唐朝徹底征服高句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體上來講,對於李世民,曆史還是給予了肯定。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個政府機構之間權力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製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危害與影響。

完善科舉製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隻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都是有正反兩個方麵的。我們平時總說一個人好壞,這是不科學的。因為我們說一個人好,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那個人的好的方麵,我們說那個人不好,因為我們看到了那個人壞的方麵。我們在總體評價一個人的時候要客觀地評價,正確地對待他們的過失。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