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就有濟世安民的意思。他出生於公元599年,死於公元649年,隴西成紀人,廟號太宗。李世民憑借著他的勤勞與賢明,創造了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軍事家,書法家和詩人。他在位期間崇尚節儉,使得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相互融洽,終於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而他本人也因此被載入史冊,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
據唐朝的史書記載:太宗皇帝是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公元598年1月23日)出生於陝西武功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他是唐高祖的二兒子,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昏庸統治,造成了社會動蕩,群雄割據的局麵。此刻中國麵臨著第二次南北大割據的局麵,手裏稍微有點兵馬,有點錢的人全部起兵自立,李淵在其子李世民的慫恿下,趁著亂世,李淵便在晉陽起兵,建立唐朝。
公元614年李世民迎娶了長孫氏,長孫氏在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被立為皇後,如此推算一下的話那麼長孫皇後在十三歲的時候便嫁給了李世民,在這裏稍微感慨一下,古代女子結婚太早了,那個年紀在現代的話恐怕還在上小學吧!隋大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15年,隋煬帝親自領兵攻打突厥,怪隻能怪楊廣太大意了,突厥這次派了十萬大軍前來攻打隋軍,隋煬帝楊廣便被困在了雁門(今天的山西代縣)。李世民世代居住在山西,眼下軍士十萬緊急,隋煬帝便下旨讓李世民組建軍隊前往雁門救援。李世民拚命地召集壯丁們參軍,可是無奈時間緊迫,李世民最終隻召集到很少的一部分人。還好李世民聰明,他提出虛張聲勢,晝引旌旗數十裏,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當時東都和諸郡縣也派兵援救隋煬帝,當增援部隊趕到忻口(今忻縣北)的時候,始畢可汗看到了這麼多路軍隊一同援助隋煬帝,他便下令撤軍,如此一來,雁門之圍立解。
公元613年,李世民和他的哥哥李建成率軍攻打西河(今天的汾陽),首戰獲勝。這次勝利促使李淵向西進攻漢中,李淵深知李世民是個將帥之才,於是便命他為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封敦煌郡公。同年七月李世民跟隨李淵南下,不料途中遇到了大雨,再加上道路泥濘,李淵一度動搖了向西奪取關中的決心,於是他便想撤兵回山西,等到雨水停了之後再向關中進軍。李世民得知了父親的想法之後立即表示反對,他提出先攻入鹹陽,以號令天下諸侯的方略。同年八月,李世民率領軍隊進攻霍邑(今天的霍州),李世民先派了輕騎到了城門下,他的此舉是想要誘拐隋朝的老將宋先生出城迎敵,宋先生也真的中了李世民的計,出城迎敵。李世民見到此狀便下令起兵從後麵進攻,以此來配合李淵、李建成的正麵攻擊。在前後夾擊下,宋先生戰敗,李世民斬殺了宋先生,攻克了城池。七月,李世民率軍隊到達河東(今天的永濟西南),李世民派主力火速行軍,想要攻下長安(今天的西安),李世民帶領著其餘的部隊從西麵渡過了黃河,順利地占領了渭河以北的地區。當地的各大家族看到了李世民行軍至此紛紛主動參軍,加入了他的部隊,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有好幾支起義的農民也都來投奔李世民,從他們的這些舉動來看當時的李世民是很有威望的,所以大家才都願意投奔他。很快,兵力便發展到了十三萬,十一月,李世民率領十三萬大軍順利地攻下了長安,李淵取代了楊侑為帝,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公,義寧二年三月,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
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給李淵,至此隋朝徹底滅亡。唐王李淵即位為皇帝,改國號為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為天策上將。當時的唐朝隻是一個小的國家,李淵為了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戰役。而這六次戰役,李世民親自指揮了四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而李世民指揮的四次戰鬥全部取得了勝利,他為大唐的統一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李世民率軍好薛舉在今天的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因為那時李世民生病了,不能親自指揮戰鬥,於是他的軍事劉文靜便不聽元帥的建議而執意聽從殷開山的建議,結果雙方剛一交戰唐軍便戰敗。無奈李世民隻得率軍退回長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劉武周因為勢力單薄,不得不依附於突厥,他仗著有突厥可汗給自己撐腰,於是他便大舉南下準備攻打晉陽,晉陽守將本不是劉武周的對手,不幸戰敗,晉陽被劉武周占領。李世民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便主動請戰,李世民不畏艱險,親自率軍與敵軍大戰了三天,這期間李世民不吃不喝,衣不解帶,最後一天李世民更是經曆了大大小小的八次戰役,這八次戰役李世民都取得了勝利,由此,李世民消滅了劉武周這股勢力,收複了被劉武周攻占的全部的土地。
第三次戰役是和王世充、竇建德的決戰,因為王世充占據在洛陽,是當時除了唐朝以外實力最為強勁的一股勢力,所以這次對王世充作戰的規模也是唐朝統一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李世民先是帶兵將王世充圍困在洛陽,以斷絕他的糧草,使他不戰而敗,就在王世充快要滅亡的時候,河北的竇建德打著救援王世充的旗號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李世民的身後,李世民力排眾議,親自率領三千五百人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隊,生擒了竇建德,而此時的王世充見再也沒有人來救援自己,心灰意冷之下便開城投降了。也就是這一次戰役,成為了大唐統一中國的一場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戰役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原本是竇建德的部下,竇建德死後他便率領殘餘的部隊繼續攻打大唐。他打著為竇建德報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公開地反對大唐。李世民曾經擊敗過他,當初李世民僅僅用了兩個月便擊敗了劉黑闥。本以為李世民能夠繼續攻打劉黑闥,直至消滅劉黑闥的殘餘部隊,可是此時唐朝的朝廷之上出現了一些矛盾,而這個矛盾恰恰就是針對李世民的,李世民實在是功高震主,就連當父親的李淵都對他有些戒心,所以李淵便另派了李孝恭、杜伏威前去平叛劉黑闥。我前麵也寫了李淵擔心李世民功高震主便有意疏遠他,可是李世民的功勞在那放著呢。你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人家李世民一點一點給打下來的,雖然李淵你疏遠他,可是朝內的大臣們都爭先恐後地巴結李世民呢。由此李世民的威望日益增加,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他甚至受到了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偵查,雖然屢屢遭遇困境,但他每次都能再困境中找到生還的希望,的那個敵弱我寡的時候,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的時間,因此他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對於李世民的帝位,我們知道得最多的恐怕就是玄武門之變了吧!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在太原起兵並且很快就占領了長安,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並且依照祖宗的家訓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除此之外李淵做事情還優柔寡斷,這使得朝中的政令常常相互衝突,而李淵的優柔寡斷也加速了玄武門之變的悲劇的發生。李建成曾經在暗地裏下毒謀害李世民,還好最後李世民識破了奸計,李建成這才沒有得逞。武德九年,突厥侵擾大唐的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這一密議告訴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製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三天後,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這道聖旨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李淵此後把什麼事情都交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此時已經成為了實際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和決策人。兩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
我們來深度分析一下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從表麵上看是猝然發生的事件,但是事件緣由卻早已形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由來已久,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李建成立了不少戰功,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製度,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沒有任何爭議的事情。但與此同時,他的弟弟秦王李世民在滅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建立的功業遠遠超過他所建立的功業,這是不容否認的。李建成因為功績不及李世民,僅以長子身份而居嗣君之位,不能不對秦王生嫉妒和戒備之心。事實上,秦王的功業聲名確實對太子形成了威脅。兄弟之間心理上的隔閡對峙可能從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李世民被立封為世子之日起就已經形成了。但是那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功業相當,天下紛爭,李氏父子傾全力與群雄角逐,兩人的爭強好勝還處於朦朧潛伏狀態。 可是唐朝一統天下之後,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矛盾已經由次要矛盾轉變為了主要矛盾。所以倆人的黨爭日益激烈,最後甚至上演了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