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直麵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1 / 3)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常常會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乃至失敗,這是正常的。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努力與奮鬥,就在於從一次次的失敗之中勇敢地站立起來。縱觀中外曆史,一切偉人名人,他們成功的征程都不是沒有遇到過挫折,相反,他們遇到的挫折比常人要多得多。然而,他們總是在挫折後熱情不減地繼續前行。因此,中學生朋友要勇敢麵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

成功是屢遭挫折而熱情不減

成功者不是不曾失敗過,而是自信能行、不怕失敗的人,甚至可以說,成功者大都是經曆失敗最多、挫折最重的人。

1948年,牛津大學舉辦了一個“成功秘訣”講座,邀請到了當時聲譽已登峰造極的丘吉爾來演講。三個月前媒體就開始炒作,各屆人士引頸等待,翹首以盼。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會場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都到齊了。人們準備洗耳恭聽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丘吉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功秘訣。

丘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動的掌聲後,說:

“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講演結束了。”

說完就走下講台。

會場上沉寂了一分鍾後,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沒有失敗,隻有放棄,不放棄就不會失敗。

這又恰恰印證了林肯的一句名言:“成功是屢遭挫折而熱情不減。”

大凡弄文學、爬格子的新手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退稿恐懼症”。如果你不怕退稿,堅持不懈,那就是走向成功了。世界上許多名家大師的傳世或暢銷之作,起初也難逃退稿的厄運,何況我們一些初學寫作者呢?現介紹一些先被退回、後得以出版的傳世暢銷之作的簡明情況和中學生朋友共勉。

赫爾曼·麥爾維爾,美國浪漫主義小說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白鯨》於1851年退稿。退稿信上講:“十分遺憾,我等一致反對出版大作,因為此小說根本不可能贏得廣大中學生讀者的青睞。作品又臭又長,徒有其名而已。”

沃爾特·惠特曼,美國19世紀最傑出的大詩人。其作品《草葉集》於1855年退稿。退稿信上寫:“竊以為出版大作當屬不甚明智之舉。”

福樓拜,法國著名小說家,其作品《包法利夫人》於1856年退稿。退稿信上寫:“整部作品被一大堆甚為精彩但過於繁複累贅的細節描寫所淹沒。”

約·羅·吉卜林,英國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大獎的名作家。他的《無題》於1889年退稿。信上說:“很抱歉,吉卜林先生,您根本不知道怎樣使用英語寫作!”

傑克·倫敦,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生活之法則》於1900年退稿。信上寫:“令人生畏,使人沮喪。”

儒勒·凡爾納,不僅是著名作家,而且是科幻小說之父。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乘氣球五周記》投稿之後,竟被15次退稿,氣得他差一點把稿子投進壁爐燒掉。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己失望。所有的偉大人物都是從來不對自己失望的人,林肯、丘吉爾都是這樣的人。

看著“美國名人榜”的生平就知道,這些功業彪炳史冊的偉人,都受過一連串的無情打擊。隻是因為他們都堅持到底,最終取得輝煌成果。

如果你能利用種種挫折與失敗,來驅使你更上一層樓,那麼一定可以實現你的願望。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挫折”是大自然的計劃,它經由這些“挫折”來考驗人類,使他們能夠獲得充分的準備,以便進行他們的工作;“挫折”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嚴格考驗,它借此燒掉人們心中的殘渣,使人類這塊“金屬”因此而變得純淨,並可以經得起嚴格使用。

溫馨提示:

每個中學生都會遇到困難、挫折,但挫折不等於失敗,隻有放棄才會失敗。隻要把從挫折中獲得的教訓善加利用,就會走向成功。

沒有挫折和失敗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挫折和失敗在勇敢者麵前必然會低頭讓路,所有的失敗和挫折都不過是成功者走向成功的墊腳石。中學生朋友不要害怕挫折。經受一些挫折,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可以得益於一生。

人在順境中如果能獲得成功當然很好,但是如果能在逆境中也獲得成功,那不是更好嗎?順境固然讓我們春風得意,但是逆境更能考驗我們的能力,鍛煉我們的意誌。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者赫胥黎說:“人在早年遭受幾次挫折實際上有極大的好處。”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學生時期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裏一帆風順,那麼長大後,一旦遭遇挫折,心裏就未必能承受得住。如果在這個時期經曆一些挫折,那麼長大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失敗,都不會被打倒。

有這樣一個故事:

四十得子的一對農民夫婦對兒子非常寵愛,兒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小便愛發脾氣,做事卻毛毛糙糙。

兒子上學了,從來也不知道愛惜衣服,回家時不是弄髒了衣服,便是把書包忘在田裏,回家後就隻知道哭鼻子。母親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後,也沒有辦法。

一天,父親拿著鐵鍬,在兒子回家的必經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獨木橋。孩子回家時,走到橋邊,不知所措。田野裏沒有人,隻有風從樹林中走過。孩子想哭,卻不知道哭給誰聽。沒有後路,孩子隻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橋,他膽戰心驚地走過一座座獨木橋後,學會了認真對待小橋。

回家後,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訴父母今天的經曆。母親不理解。父親解釋說:“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當然不會注意腳下,現在路途艱險,他自然會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孩子因為走過了一條艱難的路而變得認真起來。人生就是一條大路,如果我們的路途太平坦,那麼也不免會左顧右盼,忘了注意腳下的路,如果有挫折在腳下,那麼我們會因挫折而變得堅強、成熟起來。

還有一個故事:

約翰尼·卡許出生在陽光普照的棉鄉,從小就經常下地勞動。高中畢業後,他參軍離開了家鄉,不久部隊派他去了德國。在那兒的一個軍人商店裏,他買到了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把吉他。他早就有一個夢想——一個在家從父親買的收音機裏第一次聽到音樂時就產生的夢想:他想當個歌手。

有一次,他在教堂裏看了一個歌唱小組的演唱,他親眼目睹了落幕時觀眾紛紛要求歌手簽名的熱烈情景。這也是他希望得到的榮譽。於是,他決定要好好練習唱歌,要讓觀眾也來請他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