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統計癌症(1 / 3)

我們必須學會以與計數死者同樣專注的心,去計數生者。

——奧黛麗·羅爾蒂(AudreLorde)

統計是這代人的宗教信仰,是它的希望,也是它的救贖。

——格特魯德·施泰因(GertrudeStein)

1985年11月,腫瘤學正處在關鍵性的十字路口,一邊是嚴峻的現實,一邊是過去誇口的承諾。哈佛大學生物學家約翰·凱恩斯(JohnCairns)複活了抗癌戰爭中衡量戰爭進展的工作。

“複活”一詞,隱含著埋葬的意思,自從1937年《財富》雜誌發表抗癌文章以來,對癌戰爭的綜合評估,實際上已經被奇怪地埋葬在過剩的巨量信息中。每一個輕微的落腳聲、每一個無限小的步伐,都被媒體那樣癡迷地報道,令人幾乎不能識別該領域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軌跡。在某種程度上,凱恩斯正在對前十年錙銖必較的觀點做出反應。他想從細節中脫離出來,鳥瞰全局——癌症患者是否普遍活得更久了?自1971年以來對抗癌的巨額投資,已經轉化成有形的臨床成果了嗎?

為了對顯然很模糊的“進展”進行量化,凱恩斯從一部始於“二戰”時的陳舊發黴的癌症記錄開始,這是一個對各州的癌症相關死亡的統計記錄,並按涉及的癌症類型進行了細分。凱斯恩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中寫道:“這些檔案,精確展示了癌症自然史的畫麵,並且構成了討論任何治療的必要的起始點。”他希望通過鑽研這些記錄,畫出癌症的演變,不是幾天或幾個月,而是幾十年間的模樣。

凱恩斯從癌症記錄著手,用它來估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腫瘤學治療的發展而拯救的病人數(手術和放射療法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就已出現,因此被排除在外;凱恩斯更大的興趣在於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物醫學研究快速擴張中出現的進展)。他把治療進展分成不同的類別,然後根據它們對癌症死亡率的相對影響做出數值預測。

這些範疇中的第一種是“治愈性”化療,即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弗雷、弗雷瑞克,印第安納的艾因霍恩及其同事所大力推動的方法。如果把能被化療治好的癌症亞型的治愈率相對寬鬆地設為約80%或90%,那麼,凱恩斯估計,每年總共挽救了2000~3000條生命,包括700名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孩童、約1000名患霍奇金病的患者、300名患晚期睾丸癌的男性、20~30名患絨毛癌的女性(淋巴的非霍奇金病變體,到1986年能用多重化療治愈,這又增加了額外的2000條生命,治愈總數接近5000例。但凱恩斯並沒在最初的統計中計入這些治愈者)。

“輔助”化療,即術後的化療,如博納東納和費希爾的乳腺癌實驗每年的貢獻是大約拯救了另外的10000~20000條生命。最後,凱恩斯也把可檢測早期癌症的診斷戰略納入考量(如巴氏子宮頸抹片檢查和乳房X射線照片)。他粗略估計,這些又每年避免了10000~15000例與癌症相關的死亡。大體而言,每年總共拯救約35000~40000條生命。

1985年,這個數字與每年癌症的發病率對照,每10萬美國人中有448個新的癌症病例,或者每年約有100萬美國人發病,1985年癌症的死亡率是每10萬人中有211例死亡,或者說每年總死亡人數為50萬。簡而言之,即使是相對樂觀地估計拯救的病例人數,在美國每20個被診斷為癌症的病人中,以及每10個死於癌症的病人中,不到一個會受益於療法和篩檢的進步。

凱恩斯並沒有因為這個數字太低而感到意外,事實上,他認為,自知自重的流行病學家也應該不感到意外。在醫學史上,從沒有僅僅依靠治療方案就摧毀重大疾病的先例。比如,如果一個人繪出肺結核死亡數下降的曲線,就會發現,死亡數下降在新抗生素登場前幾十年就已經發生。比靈丹妙藥更強有力的,是相對不引人注意的市政設施的變化——更好的飲食起居、居住環境、衛生設施,汙水處理係統和通風設備的改善,降低了美國和歐洲的肺結核死亡數。因為疫苗的出現,脊髓灰質炎和天花也逐漸變少。凱恩斯寫道:“瘧疾、霍亂、傷寒、肺結核、壞血病、糙皮病和過去其他災禍的死亡數,在美國已經逐漸變小,是因為人類已經學會如何預防這些疾病……把大部分工作都投入到治療上,就等於否定了先前的成就。”

雖然凱恩斯的文章在政界有廣泛的影響,它仍然缺乏統計學上畫龍點睛的一筆。它需要的是對多年來癌症死亡率比較趨勢的某種量化——1985年與1975年相比,死於癌症的人是更多了還是更少了?1986年5月,距凱恩斯恩文章發表不到一年,他哈佛大學的兩名同事,約翰·貝勒(JohnBailar)和伊萊恩·史密斯(ElaineSmith),恰好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給出了這種分析。

要理解貝勒-史密斯分析,我們首先得了解它不是什麼。從一開始,貝勒就排斥了病人最熟悉的指標:存活率隨時間的變化。五年存活率衡量的是病人在確診之後五年內的存活率。但是存活率分析有一個陷阱,它易受偏差的影響。

要理解這些偏差,讓我們設想兩個相鄰的村莊,有相同人口和相同的癌症死亡率。平均而言,兩個村子診斷出癌症的患者年紀是70歲,診斷後,病人存活了10年,80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