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哪些素質,現在眾說不一。有的同誌從教育方針提出的全麵發展角度來劃分,則有思想素質(或稱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有的同誌從人的身心發展的角度來劃分,則可分為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幾種劃分內容都是差不多的,隻是如何科學地歸納,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細致地研究。我個人認為,素質可以包括這幾個方麵: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
每一種素質下麵又包含許多內容,同時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交叉,又是互相促進的。例如科學文化素質不僅包含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包含思維能力、思想情操,也就是說它又涵蓋了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某些內容。因此也有人把提高民族素質稱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這裏的“文化”就是指廣義的文化。總之,對素質內涵的科學的分類還需要經過深入細致的科學研究,這裏隻能說個大概。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上述素質。但素質教育作為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一種教育模式,它還有更為廣泛的含義。
1.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麵發展的教育,是貫徹教育方針最有利的教育模式。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就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麵臨著種種挑戰,隻有全麵發展的人才才能適應這種挑戰。
最近《科技日報》發表一條消息,美國未來學會強調,下世紀需要全麵發展的新型人才,呼籲學校和家長改革傳統教育方法,該報告認為,適合新世紀的人才應當具有知識能力、個人能力和國民能力。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也正是要培養這些能力。
2.素質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不完全等同於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必定是素質教育,職業教育、高等專門教育也應該向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院,都要在不同的層麵上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它要貫穿在教育的始終。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是基礎教育。它要為學生個人的成長打好三方麵的基礎:
第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是腦力和體力發展最旺盛的時期。教育要為他們的腦力和體力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任何壓抑或有害於兒童少年體腦成長的製度都應該反對。以應試為目的,強迫學生做大量的習題,死記一些不必要的知識,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都是有害於兒童少年健康地成長的。有的老師經常喜歡說學生是“笨蛋”,或者說一些有損於學生人格的話,這對學生更是嚴重的傷害。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相信孩子,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長大了我們對他還能抱有什麼希望呢?因此,他主張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學期不給學生成績打分數,第一 次給學生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數。為的是要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強心,長大了能夠不斷地追求事業的成功。
第二,是打好進一步學習或者叫終身學習的基礎義務教育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義務教育期滿以後有的要升入普通高中學習,有的要升入職業中學學習,有的可能直接進入社會就業。不論是什麼出路都需要進一步學習。當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科學文化知識日新月異,學校教育的短短幾年內不可能讓學生學習到,也沒有必要學習到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知識。學校教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進入社會以後能夠不斷地自己去獲取知識。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第三,是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基礎要走向社會,不僅僅要進行某種職業訓練,能夠在社會上找到某種職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小就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使他們了解社會,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責任。學習期間認真學習,不僅是為了個人成長,也是一種社會責任;走入社會從事某種職業,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謀生,也是一種社會責任。這是一種心理的基礎,思想意識的基礎,至於學好知識、掌握技能,更是走向社會必要的基礎因此,學校隻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打好上述三方麵的基礎(3)素質教育是麵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