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挫折也是轉折(2)(2 / 3)

最近,美國《時代周刊》以《十年來,他依然是超人》為題報道了克裏斯朵夫·李維的事跡。在這篇文章中,他回顧自己的心路曆程時說: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隻能做一位演員;沒想到今生我還能做導演、當作家,並成了一名慈善大使。原來,不幸降臨的時候,並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在提醒你:你該轉彎了。

迎接21世紀的挑戰

一、為素質教育正名

當前個國教育界正為在本世紀末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而努力。在教育改革中就遇到一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問題。對於這個轉變,在教育理論界還有爭議,在實際中也還不太清晰,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澄清。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針對“應試教育”而來的。所謂“應試教育”,是指以應付升學考試、追求升學率為目的的教育。所謂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隻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簡稱。

素質,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個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神經係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其中腦的特點尤為重要。它們通過遺傳獲得,故又稱遺傳素質。二是指公民或某種專門人才的基本品質,如國民素質、民族素質、幹部素質、教師素質、作家素質等,都是個人在後天環境、教育影響下形成的。

也就是說綜合起來講,素質是指個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後天通過環境、教育獲得的基本品質。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是後天形成基本品質的物質前提,而後天的環境與教育則是先天遺傳素質能否發展的條件。一個先天的聾啞人,當然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但有音樂天賦的人如果後天得不到培養,也不可能成為一名音樂家。因此,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得以充分的發展,同時使他們獲得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品質。素質教育對於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為什麼要反對“應試教育”

為什麼要反對“應試教育”?這是因為“應試教育”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有的同誌可能會反駁說,高考不是以考試選拔人才的嗎?

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不是從學生中培養出眾多人才嗎?不錯,考試是能評價一 個學生學習的成績和學習的能力,考試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但是考試本身並非目的。把手段變成目的,必然會使教育走入誤區,因為考試隻能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不能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人說應試和“應試教育”是教育上的一個重要手段。恰恰他把手段和目的混淆在一起了,考試是手段,“應試教育”就成了目的。考試無法反對,但“應試教育”是應該反對的。l996年8月1日《參考消息》刊登《日本中小學教改之探》一文。文章提到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提出要以“新學力觀”評價學生要求在學生每個科目的評分欄中,除了記錄考試成績外,還有一個欄是根據“新學力觀”來給予評價。新學力觀分為四項:“學習意願和態度”、“思考判斷和創意構思”、“表現應用”、“理解鑒賞”。可見,對一個學生的智力的評價,也不能隻憑考試,更何況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和身體健康更不是考試所能評價的。

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的弊端有如下幾個方麵:第一,由於考試隻以知識為依據,因此學校容易隻重視智育,忽視德育和體育,忽視生活勞動技能的培養,影響到學生的全麵發展。

第二,在智育中也容易隻重視知識的記憶與背誦。有的學校和教師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加班加點,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搞題海戰術,嚴重地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把學生囿於沉重的學習負擔之中,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扼殺學生的創造才能、愛好和特長,使他們不能適應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的需要。

第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隻重視少數有可能升學的學生,置多數學生於不顧,使多數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不僅使他們的學習得不到長進,而且在心理上受到極大的傷害,嚴重地影響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據說有人撰文主張“使少數人成為‘勝利者’而伴隨出現很多學生成為‘失敗者’也是值得的”,這種英才教育思想隻能說是一種思想的倒退。三、素質教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