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挫折頻率:一個人如果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剛剛失戀不久,考試又不及格,沒幾天又心不在焉地把心愛的手表丟了。接連遭受挫折頻率過高,挫折承受力必大大降低。
4.認知因素:認知是指我們對周圍事物的想法和觀點,也就是人的認識活動。挫折刺激正是通過人的認知而作用於情緒,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行為反應。由於認知不同,同樣的挫折情境,對每個人造成的打擊和心理壓力是不同的。一般認為,虛榮心重的人對挫折的知覺敏感性高,承受力低。因為虛榮心重的人常常將名利作為支配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一旦受挫,目標沒達到,就會因為虛榮心沒有得到滿足而難以忍受。
5.個性因素:個性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性和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個人興趣、世界觀都對挫折承受力有重要的作用。性格開朗、樂觀、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強;性格孤僻 、懦弱、內向、心胸狹窄的人挫折承受力低。
6.社會支持: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個痛苦兩人分擔,痛苦就減輕了一半”。當一個人感到有可以信賴的人在關心、愛護和尊重自己時,就會減輕挫折反應的強度,增強挫折的承受力。
(三)挫折承受力的培養
1. 適當運用心理防衛機製。主體為減輕挫折造成的心理壓力,常常有意無意地運用心理防衛方式,稱為心理防衛機製。常見的處自我防衛機製有以下幾種:
(1)壓抑:生活中常見到一些人一非常生氣時,努力控製怒氣不要爆發出來,這種行為稱為壓抑。而壓抑是指個體在不知不覺中自動地抑製威脅性的一種行動。壓抑是否認事實存在,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自覺中有目的地忘卻,以免心情不愉快。壓抑這種防衛機製比較常見,但對身心危害較大,心理學家認為,一切疾病都是由過度壓抑造成的,遇到挫折最好一吐為快,想辦法把內心的不滿、不愉快的情感宣泄出來。
(2)投射:有時侯我們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將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動推到別人身上,這在心理學上稱作投射。投射通常指將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態度、意誌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說別人有這種惡習或惡念,即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例如一個對輔導員有成見的同學,可能會散布說輔導員對他有成見,有意整他。
(3)合理化:指利用各種理由或借口以提高自身的價值或爭取社會認可。最常見的合理化有兩種情形,即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吃不著的葡萄就是酸的,達不到的目標就是不喜歡或自己本來就沒想要的,這就是酸葡萄心理。比如有的人沒考上大學,卻說:“上大學有什麼好處,我可不想做書呆子,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甜檸檬心理是誇大既得東西的好處,以減輕達不到目的時的失望。比如,有的人很想去參加舞會,但自己不會跳舞。又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會跳舞,便說自己喜歡安靜不願去鬧哄哄的場合。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阿Q精神。
(4)認同:認同是指一個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建立與另一個人、一個團體或一個目標的同一性。比如寒暑假期間,原來中學的同學相聚時,大家都會讚譽和抬高自己所在學校,其實就是間接地讚譽和抬高自己。你是臨沂師專的,我是濰坊醫學院的;有的人很喜歡表白自己和某名人是同學、老鄉等。我和趙薇是同學,我和瓊瑤是老朋友等。認同作用就是把別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羨慕的品質加在自己的頭上,或是將自己與崇拜的人視為一體,以提高自己的信心、聲望、地位,從而減輕挫折感。
(5)反向:又稱“矯枉過正”現象。個體為了防止自認為不好的動機外露,采取與動機方向相反的行為,這種內在動機與外在行為不一致的現象,稱為反向作用。它實際上也是對個人的衝動和欲望進行壓抑的一種心理表現。比如,一個女大學生對某男生有好感,但在和他見麵時,反而采取冷淡的態度;凡是總愛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人,恰恰反應了他內心有怕別人瞧不起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