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商業精神的滲透,主體失去了獨立性和自主性.自覺不自覺地被他人描繪的幸福景象所誘惑,身不由己地聽憑他人的擺布。我們購買往往不是由於我們需要,而是因為他人皆有;或者,我們本沒想到要這樣,別人這麼說我不妨也試試。如此,我們變得沒了主見,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我們隻能馬不停蹄地跟著社會的發展頻繁地變換著我們的需要,我們習慣於“最新”、“最時髦”、“最好”等字眼,社會的每一點細小的變化,哪怕是形式上的細節更新,都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所有嗤鼻。昨日的新潮,今天已變得落伍,昨天的自豪與興奮,今天已變成沮喪和自愧不如。為了永遠與時代合拍,不至落伍和淘汰出局,我們必須有充分的錢財,我們得沒死沒活地掙錢,以使我們的家具常新、衣著常新……我們在追趕幸福,獲得的是身心的疲倦。
蘇軾說:“人生至樂,無過於身無病而心無憂。”這是古人的看法,於今不一定完全合適,但其看待幸福的角度仍值得借鑒。“病”和“憂”都是人生之患,若能加以免除,當是人生之樂。幸福並不玄乎,也沒那麼縹緲,隻要你沒有什麼大不幸,你就沒有什麼理由抱怨自己不幸福。悲觀墊底的人生
我們必須先感到人生的悲哀,然後感到人生的快樂,這樣才可以稱為有智慧的人類。因為我們必須先有哭,才有歡笑,有悲哀而後有醒覺,有醒覺而後有哲學的歡笑,另外再加上寬容與和善。
——林語堂我們的教育已習慣於隻教人振奮,不教人氣餒,以為這樣才是積極的人生,是富有理想與朝氣的表征。為此,將人生最為燦爛輝煌的一麵時時展示,以訓導青年人衝衝殺殺,直逼未來的壯觀而去。
這種觀念是如此深刻地滲透在一切傳媒之中。無論電視、報紙還是那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在極盡誇飾中將明天裝潢得極富誘惑,將人心挑逗得火燒火燎。於是,在這樣的承諾中,我們滿懷憧憬地奔赴明天。但事實每每不盡如人願。當我們一天天長大,一年年成熟,我們發現,人生並不如此美好,於是便生出許多失落,以致一蹶不振。因此,適當展示人生痛苦的一麵,未嚐就是消極,就是掃人興,就是誤導其途;未嚐就不是一種更積極的人生,更真實的人生。悲觀亦如運動中的沙池或海綿墊,足以抵抗堅強的摔跌。支撐人生的每每不是堅強,而是軟弱,不是樂觀,而是悲觀,此正如老子所言:“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