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在談到恐懼的危害時說,一切恐懼都會產生疲乏,一個人如能學會不感到恐懼,就可以大大減少日常生活中的疲乏。最壞的一種恐懼.是由於我們不願正視的危險而引起的。幾乎人人都有潛在的恐懼感。有的人怕癌症,有的人怕經濟,有的人怕不名譽的秘密被人泄露。有的人怕被嫉妒猜疑,有的人在夜裏常常害怕將童年時聽到的地獄之火當真。羅素認為,克服恐懼的方法是正視恐懼而不是回避恐懼。他說:“任何恐懼,你愈是不敢正視,恐懼就會愈變得嚴重。試圖轉移思想的努力,恰恰加強了你一心想躲避的念頭的可怕性。對付任何恐懼的正當方法,是集中精神、理智而平靜地把恐懼想個徹底,直到你對它完全熟悉為止。熟悉的結果,你所懼怕的東西的可怕性給磨鈍了,整個問題會變得無聊,於是我們的思想自然會轉移向別處。”至於怎樣去把恐懼想個徹底,羅素為我們展示了可資仿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當你遇到某種不幸的事情威脅時,請認真想一想,究竟有什麼最壞的情形會發生。當你坦然地正視這可能的災禍之後,再尋一些充分的理由,使你自己相信這終究也不見得是什麼滅頂之災。這種理由終歸是有的,因為即使一個人遇到最壞的事情.對於宇宙萬物也不會有重要的影響。當你在一段時間內把可能發生的壞事鎮定自若地審視一通之後,可以真誠而自信地對自己說:“也罷,這件事畢竟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這時,你會發覺你的憂慮已消失了一大部分。這種方法可能需要重複幾遍,但若你考慮最壞的可能性時不曾有所回避,你一定會發現你的憂慮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欣然的喜悅。傲慢驕傲之後是毀滅,狂妄之後是墮落。
——《舊約全書·箴言》人們常為自身的優越而驕傲,或出於天賦,或出於後天,諸如擁有某種獨特的稟賦或者來自金錢的富貴與地位顯赫,總之須有過人之處。由於教養的缺乏或心理的疾病,他們常常以此為資本而傲視一切,顯露出咄咄逼人之氣和盛氣淩人之威。將自信與自尊膨脹成對一切的蔑視與藐視,久之,則習慣於別人的恭維與仰慕,在“自大”中陶醉滿足。
“傲慢”是“愛”的殺手,是“同情心”的天敵。一個傲慢的人是難以愛人,也是難以獲得他人之愛的。所以托馬斯·布朗爵士在《宗教沉思》一書中大罵“傲慢”而近於詛咒,他說:“我感謝上帝,在我從亞當那裏繼承的成千上萬種惡行之中,我逃避了一種惡行,這就是傲慢。它是博愛的死敵,是頭號的罪惡和罪惡之父。不僅是人所犯的罪惡,而且是魔鬼所犯的罪惡。”無獨有偶,中國的王守仁在《傳習錄》中也稱“傲”為“眾惡之魁”,他說:“人生大病隻是一個‘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像與丹朱俱不肖,亦隻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即是說,君子安詳舒泰,卻不傲慢放肆,小人傲慢放肆,卻不安詳舒泰。
幸福依賴於“愛”,愛的溫床才能開出幸福之花。一個不能給予他人愛心或得不到他人之愛的人是不幸的。孔子講“仁者愛人”也即此理。“仁”是個體和社會幸福的保證,而“愛人”則是滋潤幸福的雨露。一個傲慢無禮的人是不懂愛人也不懂自愛的。所以“傲慢”與幸福無緣。攀比·盲從·時髦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生活中總有那麼些人,每天總是趕浪似地追新逐異,相互攀比,他們東奔西跑,忙忙碌碌,辛勤操勞,就是為了向他人看齊,他們的人生信條就是——你有,我也要有。這種攀比,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細小的地方見出,特別是在孩子身上。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視別的小朋友的東西為至珍,他們有一種天生的本領,在成人見不到的地方,發現自己或自己家庭與他人或他人家庭的不同,以此為由向父母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比如他發現對門那一家有一條小狗或新買了一個吸塵器,便馬上會向父母提出抗議:為什麼咱家沒有?要是你對此不能說出充分的理由,那你隻得去買回一條狗和一個並不需要的吸塵器。至於對門小夥伴所有的玩具,他是必定要有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演著這套把戲,也許是出於模仿的天性,也許是一種本能的虛榮。
孩子一天天長大,在歲月中拔節,童稚減退,成熟增進,許多的壞習慣、壞毛病也都隨著童年的消逝而消逝,但是攀比之心卻根深蒂固地被保留下來,而且有增無減。他們已不滿足於同對門或自己周圍的人們看齊,視野的開闊使他們將可比的範圍一天天擴大,什麼家電啦,金銀首飾啦,名牌製衣啦等等,工作單位、工作環境、勞保福利、工資待遇……中國人與中國人比久了,也膩味了,國門打開,又把攀比的對象移到國外。後來又同大款比,同大腕比,比汽車,比洋房別墅,比情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