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末,卸任的阿伯拉罕森說:“到目前為止,星球大戰,計劃已耗資約160億美元研究費。蘇聯在反導上比美國耗資高1.5或2倍。”他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提問時說:“我們擁有卓越的雜員,他們開動腦筋,推進星球大戰計劃前進,比我們想象的進度快。因此,我們把科學家們出色的工作與我們的堅強決心結合起來,我們能夠保持目前的動力。有些人認為削減1988年40%預算(隻有41億美元)使計劃受到挫折。我認為那是不正確的。我們的星球大戰計劃執行得非常順利。”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調整
從1983年到1993年,“星球大戰”計劃已經走過了10年的曆程了。這個計劃時間之長,耗費之多,在美國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在技術方麵,作為“星球大戰”計劃的主要推動項目之定向能武器技術,經過10年―表明,最早也要到2010年或者2015年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戰略防禦武器;這裏麵的“難言之隱”主要是激光器功率難以達到。10~40千瓦的二氧化碳激光器,緊靠在鋼板上尚可切開,而要在上千千米之外摧毀導彈,至少要達到5兆瓦以上的功率,對這個數噸重的龐然大物要解決上天問題,目前當然是難以做到的。一作戰管理技術可以說是“星球大戰”計劃無法解決的難題。一個能防禦大規模導彈攻擊的係統將需要有1000萬行代碼的指揮控製軟件而現在最龐大的軍用軟件隻有200萬行代碼。這樣多而且又複雜的軟件不可能在實戰條件下驗證,所以也不可能可靠地工作。許多計算機專家認為,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美國國會技術評價局斷定,這樣的軟件開發工作隻能長期停留在試驗階段,很可能首次實戰使用就會遭受災難性的失敗。再則,“星球大戰”計劃設備的部署也難以完成。據“星球大戰”計劃所進行的係統結構研究預測,部署一個全麵的戰略防禦係統,需要把900~9000萬千克的設備送人繞地球飛行的空間軌道,按現有的航天運載能力,每年隻能把不到45萬千克的設備運載到空間,那麼將整個係統運載完畢,需要20~200年的時間,即使空間係統的使用壽命為10年,那麼,還沒有等到把設備部署完畢,先期到達的係統的㈣也結了,從而又該更換新的設備了。這實際上根本無法完成全麵部署。
其次,在政治方麵,“星球大戰”計劃又受到了1972年美蘇兩國共同簽定的反導條約的製約。按照條約規定,兩國都不得研製和試驗機動的、機載的和天基的反導武器。而“星球大戰”都要發展各種天文反導武器。為了在政治上給“星球大戰”計劃掃清道路,1985年,裏根政府就提出了對反導條約進行重新解釋。這一主張不僅遭到了當時前蘇聯衛的強烈頗,同時也引起了本國和盟國的極大關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主席納恩曾警告說,如果不經國會批準就著手重新解釋反導條約,國會將要更多地削減“星球大戰”計劃的預算。
再次,在經濟方麵,要實現301計劃,據美國反對派估計,要實現全麵有效的防禦係統,可能要花費1萬億美元,即使是支持派的保守估計也需5000億美元。如果按國會平均每,準50億美元(實際上最多的一年才40億美元)撥款,這項計劃也需100年才能完成。即使每年批準100億美元,(這是不可能的)也需要50年才能實現。在1985~1989年,5個財年諸需投資260億美元,實際上國會隻批準了165億美元,如果按這樣的投資速度,要實現“星球大戰”計劃,那真是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鑒於以上困難和阻力,美國國防部幾乎年年都對“星球大戰”極壞進行調整和修改,要求步步降低,進度逐年推遲,重點不斷改變。難怪美國人諷剌說,“星球大戰”計劃沒改變的就是“每年都在改變”!
首先是“星球大戰”計劃的倡導者裏根總統提出的“分階段部署”方案,原計劃第一階段隻研製和部署一個兩層防禦係統:第一層用天基動能攔截彈防禦助推飛行中的彈道導彈;第二層用地基動能攔截彈防禦中段飛行的導彈彈頭。第二階段,部署改進的探測係統與作戰管理及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增加所部署的動能攔截彈數量,以加強第一階段的防禦能力。第三階段,部署更先進的探測係統和防禦武器,包括定向能武器,使所部署的係統具有全麵防禦彈道導彈攻擊的能力。在1988年,對實施不到一年的第一階段又進行修改,把擬部署的天基攔截彈數量從3000枚減少到1500枚;把地基攔截彈的數量從1000枚增加到2000枚,從而開始了從天基防禦向地基防禦的轉變。
然後就是布什總統提出的“防禦有限攻擊的全球保護係兔統”。1989年以來,由於前蘇聯解體和華約的瓦解,對美國的戰略威脅已大大減弱,但又由於海灣戰爭爆發,增加了第三一世界彈道導彈的威脅,所以1991年布什總統提出“有限攻擊”係統,這個係統主要對付三個方麵的來襲彈道導彈。一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少量戰術或戰區彈道導彈,其規模為一次發射10枚導彈,彈頭數量為20~30個;二是原前蘇聯意外事故發射1~2枚導彈,每枚導彈帶10個彈頭;三是原前蘇聯少數人未經國家授權而發射的彈道導彈,其規模可能是一個地基導彈團發射的10枚洲際導彈,或一艘潛艇發射的20枚潛地導彈每枚導彈帶10個彈頭,共100~200個彈頭。
布什的有限防禦係統由戰區導彈防禦、國家導彈防禦和全球導彈防禦三部分組成。在這三部分中,優先部署戰區導彈防禦係統,但研究的重點仍放在地基和天基戰略防禦係統上,即放在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和全球導彈防禦係統上。1991年底,美國國會通過了導彈防禦法案,同意首先研製和部署戰區導彈防榔係統;要求國防部在1996年先研製和部署一個符合反導條約的地基戰略防禦係統,而不同意部署由6個基地組成的國家導彈防禦係統;更不同意把”智能卵石”攔截彈組成的天基防禦係統作為部署內容。
1993年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總統後,進一步分析了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海灣戰爭後的世界軍事政治形勢,對美國的軍事戰略作了較大的調整。克林頓政府認為,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發生大規模的戰略核導彈突擊的可能性大大減少,其他國家能用洲際導彈攻擊美國的新威脅還不存在,而且將來也不會出現。但是克林頓政府認為:鑒於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第三世界國家的戰術導彈與戰區彈道導彈也隨之而發展,根據美國情報部門預測,到2000年,世界將會有20多個國家擁有彈道導彈,這不能不是美國所麵臨的威脅。所以在1993年2月,克林頓在他上任後的第一份國防預算中正式提出,把研製和部署防禦戰術彈道導彈的所謂“戰區防禦係統”列為第一位的重點;把研究保護美國本土免遭戰略彈道導彈攻擊的所謂“國家導彈防禦係統”放在第二位;而把前任總統布什譽為整個“星球大戰”計劃中最有發展前途的“智能卵石”天基動能攔截彈降為非重點的遠期技術研究項目。1993年5月13日,克林頓的國防部長阿斯平茸布:把國防部主管“星球大戰”計劃的戰略防禦局改名為:彈道導彈防禦局;把“星球大戰”計劃改名為:彈道導彈防禦計劃,並以此標榜“星球大戰”時代已告結束。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從裏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以後,經過了他自己的“分階段論”、布什的“有限防禦論”,最後到了克林頓的“地區防禦”論,從天上步步下降,一直降到地上,對此也不妨把克林頓的“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稱為“地球大戰”計劃以此名作為“星球大戰”的相對之物。但1993年5月13日阿斯平宣布“星球大戰”結束時,美國輿論仍然一片嘩然。反對派以前國防部長溫伯格為代表,他認為,如果把反導彈手段隻限於地麵上,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可能是一大悲劇。參議員沃洛普更進一步認為:“我們不是已經花了300億了嗎?現在應該繼續建立真正的防禦了”。有的議員吏是指出:“這僅是政府為了掩蓋原凍的星球大戰計劃的漏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