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星球大戰計劃

自從1983年3月23日裏根總統提出戰略防禦倡議以後,盡管美國報刊把這一倡議稱為“星球大戰”計劃並不十分挈題,但它畢竟是一項空間防禦和進攻戰鬥係統的計劃。因衛此,美國官方默認了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也就是“星球大戰”筆計劃。確切地講,這是防禦彈道導彈進攻係統,可稱為“彈桑道導彈防禦”或者“反導係統”。裏根總統不同意美國報刊采用“星球大戰”這個用語來描繪他的戰略防禦倡議。他說:一“前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瞄準著美國,就得要用空間武器、飛機發射的導彈以及陸基反導,摧毀前蘇聯帶核彈頭的遠程導彈、巡航導彈和遠程轟炸機。”他又說:“這些武器,猶如以前用高射炮打飛機;現在是用導彈擊毀導彈,甚至用激光武器摧毀在起飛階段的導彈。”裏根的倡議一提出,立即獲得美國“氫彈之父”一著名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的讚成與支持。他說,這一倡議將成為美國長期空間防禦的指導思想。一旦付諸實施,它將使兩個核大國由“相互毀滅”到“相互生存”的核均勢現狀大大改觀。如裏根所說的,核武器將成為廢物。

前美國國防部部長溫伯格在1986年一次講話中稱:“當你聽到國內批評家的批評和前蘇聯的宣傳時,你認為星球大戰是美國想出來的,這說明你不了解前蘇聯戰略防禦能力和曆史。”他接著說:“美國星球大戰計劃起因於充分估計前蘇聯核戰略能力、意向以及它正執行的幾乎準確地反映出它的星球大戰的研究工作。因而,美國的星球大戰是為防禦需要而提出的,不是美國意欲獲得戰勢。”

在裏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後的兩天,他簽署了國家安全指令,要求加速確定長期研究和發展計劃,其目的在於消除核導彈帶來的威脅。接著,1983年4月18日,他又簽署國家安全研究指令,進一步明確成立兩個研究小組委員會,第一個委員會研究防禦技術,第二個委員會研究未來戰略。這兩個研究小組委員會從6月份起開始工作,並撰寫一份防禦研究報告。1984年1月,裏根總統正式批準報告內容。

當裏根總統提出“星球太戰”計劃時,美國對此非常樂觀,認為建立一個能使對方的彈道導彈“無用和過時”的防禦係統,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如,1983年10月,美國未來安全戰略研究組得出結論以為,801計劃的技術一直在迅速發展,一個有效的戰略防禦係統很快就會成為可能。1985年1月,白宮發表的《總統的301計劃》聲稱:“參謀長會議上許多可敬的科學家和其他專家認為,隻要有堅強的領導和充足的資金,最近在防禦技術方麵取得的進展就有可能建立起這樣一種防禦係統”。然而,他們髙興得未免早了一些,10年過去了盡管在探測技術、定向功能技術、動能技術以及作戰管理與指揮、控製、通信等關鍵技術領域都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但發展速度遠遠不像預料的那樣樂觀,許多問題比想象的複雜得多。

美國“星球大戰”組織結構

美國國防部把防禦技術研究報告提出的五個內容(感測器、定向功能武辟、動能武器、係統和作戰管理、輔助)、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以及海、陸、空三軍分別執行的彈道導彈防禦有關的和設想,集中統一管理起來。

1984年4月,國防部成立了戰略防禦倡議組織,直接在國防部部長領導下,負責“星球大戰”計劃的實施。裏根總統任命詹姆遜,阿伯拉罕森空軍中將(前美航宇局副局長兼奮航天飛機飛行處處長)為負責人。該組織工作人員有80名衛(包括軍人和非軍人),隨著“星球大戰”計劃的進展和預算的增加,到1985年增加到125人,1986年達到226人。

1985年,該組織為實現工作高效率化、控製集中化,對組織作了調整。該組織考慮到計劃、人員現狀以及將來預測。發展的新組織,重新調整編製,同年新設立“戰略情報與設想”和“革新科學”技術處。

戰略防禦倡議組織的新組織係統於1986年7月正式建立,新組織同各軍種、國防部有關部門、其他機構以及企業保持密切聯係。另外,作為“星球大戰”計劃審查機構,-又設立了以國防部副部長為主席的“星球大戰”計劃領導委員會。

該組織的技術活動是以計劃係統承擔部門與技術部門為核心而進行的,第一階段以計劃係統為重點。計劃係統部門隨後又改組為國家試驗台、戰略防禦工程和係統、戰區防禦、作戰結合等五個處。

1989年2月,空軍中將喬治“莫納漢接替詹姆遜阿伯拉罕森空軍中將職務,到1990年7月退休。7月10日,由前美國武器談判代表亨利庫珀為第三任組織負責人,他是第一位擔任此職務的文職人員。庫珀在1987~1989年美蘇防禦與空間問題談判時擔任美方首席談判代表,他一上任就擬定布什政府1991年“星球大戰”計劃實施需預算46億美元(而1990年預算37億美元)。眾議院批準29億美元,而參議院批準37億美元,參眾兩院最後的協商決定可能在兩者之間。國防部稱,在2000年前的第一階段以空間為基地的導彈防禦計劃需要550~690億美元。隨著美蘇關係的改善,在今後5年內將削減國防費,因此“星球大戰”計劃預算將有所減少;但布什總統聲稱要堅定不移實施“星球大戰”計劃,曼因此會放慢速度,縮小規模,但不會放棄。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實施的概況

在1983年3月到1989年3月的6年裏,按照計劃內列出的5個領域為中心,開展研究和試驗:①監視、捕獲、跟蹤、摧毀判斷前蘇聯發射的導彈;②定向功能武器;③動能武器;④係統分析和作戰管理;⑤生存能力、摧毀效果以及重要技術發展。

在“星球大戰”計劃中,首要的任務是研製探測器和進攻武器,這是關鍵。有了先進的靈敏探測器,才能實現監視、捕獲、跟蹤、摧毀效果的判斷。這一部分計劃在1984~1989年耗資60億美元,占整個計劃費用的27.3%。為執行這一計劃,該組織建立了廣泛的研究機構。約有2000項合同承包給工業界、學術團體以及其他科研單位,開展激光、光學、激光雷達、雷達圖像、紅外探測器等技術的研究。這些技術對導彈起飛、助推階段的監視和跟蹤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空間雷達,它能夠識別空間飛行的彈道導彈真假彈頭、數目以及飛行速度等。

空軍在5年時間(985~1989年)發射了3次“德爾他”火箭,每次運載兩個不同目的的飛行器,送人相反方向空間跟蹤、捕獲和摧毀試驗。如1985年9月5日發射的“德爾他-180”火箭,裝有兩枚飛行器,每枚有感測器和攔截器。在進人地球軌道之後,試驗了各種感測器和輔助係統,進行探測、跟蹤、識別試驗並攔截彈道導彈,使在實驗室做過的許多實驗首次在空間進行演習。據戰略防禦倡議組織負責人阿伯拉罕森中將稱“德爾他-180”火箭飛行宛似一次童話般故事飛翔,是一次完美無缺的異常複雜的演習。飛行途中的跟蹤數據是由38座地麵雷達站網、31條衛星通信線路以及6架空中飛行觀測飛機配合完成的,好似一場空間芭蕾舞表演。每枚感測器作迂回向後轉演習;另一台感測器拍攝這台感測器照片,模擬了進攻飛行器的演習。軌道感測器也觀測了從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試驗場發射的一枚小火箭,它作為一枚導彈武器試驗,讓感測器探測它的起飛和推助,像一位空間監視員監視著火箭飛行速度及其方向。最後,雷達尋標裝置在192千米距離內引導著第三級直接命中第二級,模擬了動能武器攔截。

“德爾他-180”火箭的飛行成功,為設計先進的感測器提供了大量數據,完成了指揮和控製程序係統的廣泛試驗。由此表明,在空間裏將能部署一些重要武器。1989年3月24日,觀枚“德爾他。920”火箭發射了一顆重2700千克的衛星。星上裝有激光雷達、7台紅外和紫外成像感測器,以及一台激光照明探測係統,旨在追蹤空間目標,為動能武器和激光武器尋找進攻目標。

前美國國防部部長溫伯格在1987年1月接見記者時說:“美國星球大戰的研究工作正在取得驚人的進展,日益接近做出部署空間部分反導係統的決定。預計1994年將部署空間武器,—跟蹤前蘇聯核導彈的感測器進展也加快了,摧毀導彈的髙功報光獲得突破。星球大戰,第一階段實現在:望。”1989年3月,美國用激光摧毀一枚飛行導彈的實驗成功後,溫伯格借此實例駁斥了“有些人認為空間為基地的反導係統永遠建立不起來,而另一些人說這種空間反導可能是不穩定”的議論。

1988年3月23日,美國國防部戰略防禦倡議組織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為期3天的執行“星球大戰”計劃5年小結秘密座談會,與會者有裏根總統、積極支持該計劃的物理學2家泰勒、前國防部部長溫伯格及接任的新部長卡盧奇,還有一參加“星球大戰”計劃的英國、前西德、以色列以及日本官員和科學家。會上阿伯拉罕森中將作了5年來“星球大戰”計劃取得的進展及其今後研究和發展的報告。裏根作了吹噓他這一倡議在5年來獲得成就的講話。他說:“美國科學家們日以繼夜地工作,不是尋找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將繼續研究、發展和試驗這一倡議荽求的項目,作好部署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