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忍讓——低調做人的晉升術(一)(3 / 3)

公元23年,劉玄派劉演出兵攻宛城,劉秀出兵昆陽定陵和郾縣,綠林軍聲勢大震,有西進長安之勢。王莽派大將王尋和大司空王邑率軍40萬圍困昆陽。劉秀親率十三驕騎勇闖敵營,搬來教兵在昆陽城外與新軍展開決戰,終於以少克多,大勝敵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戰役“昆陽之戰”。在劉秀激戰昆陽的同時,劉演也攻克了宛城。由於義軍接連獲勝,主將劉演、劉秀兄弟威信日高,聲名遠播。劉玄極為恐懼,害怕劉演將謀取帝位,因此不久就謀殺了在宛城建功的劉演,還伺機加害劉秀。

劉秀得到劉演被害的消息,立即馳馬到宛城麵見劉玄,向他請罪。劉演的部將向劉秀致哀,他卻談笑自若,絲毫沒有傷悲的樣子,在劉玄麵前,一點也不提自己在昆陽建立的大功,隻是稱罪。劉秀不為哥哥服喪,飲食自如,好像對劉演的死毫不懷疑的樣子,這樣劉玄不但不再懷疑劉秀身懷異心,而且對自己加害劉演感到羞愧,就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劉秀避免了殺身之禍,同時注重搜羅人才,兼並軍隊,如招撫銅馬將領吳漢,收編高湖等地義軍等等。當劉秀羽翼已豐,實力雄厚,劉秀才同劉玄徹底決裂,為劉演舉哀舉喪,兵討劉玄。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國號“漢”,史稱東漢。

在通往權力的征途中,既有刀光劍影,拋頭灑血,也有精神上的蒙受恥辱。有的英雄好漢往往不怕流血犧牲,卻受到了半點精神上的恥辱,這對成就大業是極為不利的,中國素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警句,這也是總結千萬條經驗教訓的經驗之談。看看劉秀,在當時情形之下,若針鋒相對,隻有死路一條,他在昏庸的主子麵前,隻能強裝笑顏,以屈求伸,等待時機。據史載,劉秀當時白天強作笑顏夜晚以淚洗麵,這是何等的耐力。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超人的忍耐力,他才終於有了超人的事業成功。

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

“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在中國人眼裏,忍耐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以屈求伸的深謀遠慮。實際上,忍耐也是人類適應自然選擇和社會競爭的一種做人方式。

大凡世上的無謂爭端多起於芥末小事,一時不能忍,鑄成大禍,不僅傷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達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縱然有點愚勇,終歸城府太淺。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者也。

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

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忍耐並非懦弱,而是於從容之中靜觀或蔑視對方。這種大智若愚的生活藝術,用老子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這句話來評論恰如其分。

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祖上曆代都做大官。他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他囑咐說:“我們婁家屢世為官,澤及你我,所以難免被人說道。你出去做官;要認清這一點,遇事要能忍耐。”他弟弟說:“這我懂得,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臉上,我也自己擦掉算了。”婁師德說:“這樣還不行。”弟弟又說:“那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婁師德說:“這才對了。”

忍耐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它需要健康的心理。忍耐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誰都能學會的。做到了,萬物皆備於我;學會了,人格就被提升。婁師德教誨他的弟弟“唾麵自幹”,實在是毅力的展開和情性的張揚。

無論是民族還是個人,生存的時間越長,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業,誰都難免經受一段忍辱負重的曲折曆程。因此,忍辱幾乎是有所作為的必然代價,能不能忍受則是偉人與凡人之間的區別吧。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獻履橋端,皆英雄人物忍辱逸事。屈辱能令人發憤,催人奮進,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向上動力。

羽翼不豐時,要懂得讓步

羽翼未豐時,要懂得讓步,低調處之,不可四處張揚,因為過早的將自己的底牌亮出來,往往會在以後的交戰中失敗。《易經》乾卦中的“潛龍在淵”,就是指君子待時而動,要善於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北邊的突厥竟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可惡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和、薛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責而殺頭的危險。

人們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金銀珠寶統統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為什麼這麼做呢?其實,他早有自己的盤算。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而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既要全部屯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俯首稱臣。

退一步海闊天空,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由於李淵甘於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又乘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其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聲勢。

李淵讓步的行為,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的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的西行打進了關中。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看,突厥在後來又不得不唐求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順從地翩翩起舞哩!

由此看來,低調做人,暫時的讓步,往往是贏取對手的資助、最後不斷走向強盛、伸展勢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服的一條有用的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