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忍讓——低調做人的晉升術(二)(1 / 3)

對暫時鬥不過的小人要忍耐

在為人處世中難免會碰到被小人無理取鬧的時候,若能低調一下,也許就會峰回路轉了。如果你掌握了自我克製,也就掌握了一條低調做人的方法。

明朝蘇州城裏有位尤老翁,開了間典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老翁在裏間盤賬,忽然聽見外麵櫃台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附近的一個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夥計爭吵。尤老翁一向謹守“低調做人”和“和氣生財”的信條,先將夥計訓斥一遍,然後再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

可是,趙老頭板著的麵孔不見一絲和緩之色,靠在櫃台上一句話也不說。挨了罵的夥計悄聲對老板訴苦:“老爺,這個趙老頭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當了衣服,現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還當衣服的錢。我剛一解釋,他就破口大罵,這事不能怪我呀。”尤老翁點點頭,打發這個夥計去照料別的生意,自己過去請趙老頭到桌邊坐下,語氣懇切地對他說:“老人家,我知道你的來意,過年了,總想有身體麵點兒的衣服穿。這是小事一樁,大家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什麼事都好商量,何必與夥計一般見識呢?你老就消消氣吧。”尤老翁不等趙老頭開口辯解,馬上吩咐另一個夥計查一下賬,從趙老頭典當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來。然後,尤老翁指著這幾件衣服說:“這件棉袍是你冬天裏不可缺少的衣服,這件罩袍你拜年時用得著,這三件棉衣孩子們也是要穿的。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餘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這裏。”趙老頭似乎一點兒也不領情,拿起衣服,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並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

沒想到,當天夜裏趙老頭竟然死在另一位開店的街坊家中。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趙老頭,與他打了好幾年官司。最後,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盡,花了一大筆銀子才將此事擺平。原來趙老頭因為負債累累,家產典當一空後走投無路,就預先服了毒,來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想以死來敲詐錢財。沒想到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調,明顯吃虧也不與他計較,趙老頭覺得坑這樣的人即使到了陰曹地府也要下地獄,隻好趕快撤走,在毒性發作之前又選擇了另外一家。

事後,有人問尤老翁憑什麼料到趙老頭會有以死進行訛詐這一手,從而忍耐讓步,躲過了一場幾乎難以躲過的災禍。尤老翁說:“我並沒有想到趙老頭會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我隻是根據常理推測,若是有人無理取鬧,那他必然有所憑仗。在我當夥計的時候,我爹就常對我說,‘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忍讓,那麼很可能就會變成大的災禍。”

尤老翁以少見的忍耐力避開了大的災禍。的確,做人要低調一些,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這可謂是能屈能伸、方圓做人的至高境界了。

美國前總統林肯曾經說過:對暫時鬥不過的小人要忍耐。與其和狗爭道被狗傷,還不如讓狗先走。因為即使你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傷,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待人處世中要低調,當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以另辟蹊徑,重新占據主動。

夫惟不爭,故人莫能與之爭

老子說:“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遍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這是一個充滿大智慧的做人與做事的哲學。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真正能參悟和運用這一做人哲學的人如風毛麟角。在名利權位麵前,人們常常忘乎所以,一個個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可到頭來,這些爭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個遍體鱗傷、兩手空空,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當然,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中國,還是有很多大智慧的人,他們深諳此術,運用自如並獲得了成功。

三國時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華,文名滿天下,很受曹操器重。於是曹操產生了換太子的念頭。

曹丕得知消息後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討教。賈詡說:“願您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深以為然。

一次曹操親征,曹植又在高聲朗誦自己做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來討父親歡心,並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曹操問他什麼原因,曹丕便哽咽著說:“父王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裏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一言既出,滿朝肅然,都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動。相反,大家倒覺得曹植隻曉得為自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才能吧,結果還是“按既定方針辦”,太子還是原來的太子。曹操死後,曹丕順理成章地登上魏國皇帝的寶位。

其實剛開始時,曹丕是極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奪走的,他想拚死一爭,卻又明知自己的才華遠在曹植之下,勝數極微。一時竟束手無策。但他畢竟是個聰明人,經賈詡的點化,腦瓜頓時開竅: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與其爭不贏,不如不爭,我隻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讓對方一個人盡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後,這場兄弟奪嫡之爭,以不爭者勝而告終。

曹丕以不爭而保住太子之位,而東漢的馮異則以不爭而被封侯。

西漢末年,馮異全力輔佐劉秀打天下。一次,劉秀被河北王郎圍困時,不少人背離他去,而馮異卻更加恭維劉秀,寧肯自己餓肚子,也要把找來的豆粥、麥飯進獻給饑困之中的劉秀。河北之亂平定後,劉秀對部下論功行賞,眾將紛紛邀功請賞,馮異卻獨自坐在大樹底下,隻字不提饑中進貢食物之事,也不報請殺敵軍功。人們見他謙遜禮讓,就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綽號。爾後,馮異又屢立赫赫戰功,但凡議功論賞,他都退居廷外,不讓劉秀為難。

公元二十六年,馮異大敗赤眉軍,殲敵八萬,使對方主力喪失殆盡,劉秀馳傳璽書,要論功行賞,“以答大勳”,馮異沒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馬不停蹄地進軍關中,討平陳倉、箕穀等地亂事。嫉妒他的人誣告他,劉秀不為所惑,反而將他提升為征西大將軍,領北地太守,封陽夏侯,並在馮異班師回朝時,當著公卿大臣的麵賜他以珠寶錢財,又講述當年豆粥、麥飯之恩,令那些為與馮異爭功而進讒言者羞愧得無地自容。

再講一個有關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做“不爭者勝天下”的佐證。

江南有一個大家族,老爺子年輕時家裏有錢,風流成性,養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兒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這麼大一個家當總得交給一個兒子來管吧。可是,管家的鑰匙隻有一把,兒子卻有一大群。於是,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不亦樂乎。這時,隻有一個兒子默默地站在一邊,隻幫老爺子幹事,從不參與爭鬥。爭來鬥去,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這把鑰匙交給這群爭吵的兒子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會管好。最後,老爺子將鑰匙交給了不爭的那個兒子。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無數人都卷了進去。

對此,最聰明的做法是,迅速遠離它!因為在橫渡江河時,隻有遠離漩渦的人,才會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

成大事者應能屈能伸

“大丈夫能屈能伸,能上能下”,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還“低聲下氣”,給人“窩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覺,但這樣的人往往正是能成大事的大丈夫。因為,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在胸中隱藏著高遠的誌向抱負,而他這種表麵“無能”,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策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