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功行圓滿大道成(2 / 3)

我們現在看,實際上,佛祖一開始就在暗示他們,讓他們去領悟這個不全而全,圓滿而不圓滿的道理。到達靈山以後,我們講在唐僧心目當中,靈山那是極樂聖地,他根本就不會想到極樂之處還會有妖邪作祟,還會有奸邪小人。在取經書的過程當中,如來門下的兩個弟子索要人事,這和我們人世間的那些衙門之內的小衙役們、小文書們,他們的行為是一模一樣的,甚至類似於我們平常講到的貪官汙吏們。這就是兩個典型的汙吏。靈山極樂聖地尚有這些奸邪舞弊之事,更何況是人間?

實際上,到此為止,唐僧應該接受到的一個現象就是靈山也好,東土也罷,西天也好,還是我們普通的世間也好,最終大大小小,都是一個樣子。就是說,西天極樂之處也有奸邪存在,也有舞弊存在,那麼,對人世間,我們應該接受,應該順忍,還是應該寬容,這是所有人都應該理解到的一層。

再完美的地方也有遺憾,這是第一條。

第二個情節還在暗示這一點,就是觀音菩薩刻意地在追求佛門當中的九九歸一的法則。但是我們想,九九歸一一定要湊夠這八十一難,它的意義何在呢?

如果沒有第八十一難,這個經書是完整的。因為有了八十一難,而導致經書不完整。這是她之前沒有想到的,隻有孫悟空最後悟到了。為什麼我們說菩薩是一個層次,佛又是一個層次,佛比菩薩究竟高明在哪兒呢?我們講,就從這一點細節問題上,歸宿問題上,終點問題上區別了出來。佛家講的九九歸一,實際上最終就締造出了這樣一種有缺憾的完美。

這是又一個情節。觀音菩薩煞費苦心地湊夠了九九八十一難卻導致經書留下了遺憾,這是她所意料不到的。但是她所意料不到的卻暗合了佛門當中天地不全的道理。天地都有遺憾,更何況是一個普通的人?更何況是人世間一件普通的事?這是又一個道理。

第三個道理,就是唐僧本人身上也有遺憾。什麼遺憾?我們講,唐僧在《西遊記》當中被稱作為聖僧。聖,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呢?我給大家講,因為他是受皇帝之命,欽差而出使西天的,皇帝叫聖上,那麼他就是聖僧。唐僧早期的教育是佛門教育。佛家教人一切為善,十戒當中就是不妄言、不殺生、不淫邪等等戒條,他都是堅守的。但是,他卻在老黿的問題上失信了。他本來當年答應老黿一定要如何。人家隻是讓他順便向佛祖問問,他就很輕率地答應了。答應以後,他卻沒有兌現。這就是失信於人。嚴格地來講,他這是屬於違反佛門戒律的。但是,到最後誰還責備他呢?他已經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取回了真經,造福眾生。東土等到了十幾年的大乘真經,他拚著命給取了回來,這已經是無量的功德。對一個老黿的失信,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追究了。但是實際上,我們理性地分析,唐僧做得有遺憾。因為他有遺憾,所以導致他的經書也留有一點遺憾。這是冥冥之中一種天定。這是一種法則。

所以,前後聯係起來,孫悟空就看明白了。看明白了以後,經書殘破一頁,他就不再感到難過。另外,老黿把他們連人帶書一起拋下水,他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衝到水裏去找老黿理論,甚至要把老黿殺死如何如何。他都沒有。他很平心靜氣地接受了這一切。因為他的腦袋裏已完全地接受,因為他已經明白了這樣一個天地本不全的道理。

所以,前後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聯想到世間的我們應該怎麼辦。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目標。為了自己的目標,我們應該堅持,我們應該堅忍,我們應該寬容,我們應該一路行善。至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有意無意之間落下的一點遺憾,我們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也寬容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我們要寬容,對我們事業無形中留下的遺憾也要寬容。這就是佛門所講的不要執著。

這是又一條。

最後幾分鍾,我再給大家闡述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我一直給大家講,《西遊記》它是一部講修煉的書。我在前麵這幾十講當中,反反複複給大家講的就是人在修煉的過程當中應該明曉的一些人生道理。不管是生命的,生活的,自己與自己的、自己與靈魂深處的、還是自己與別人交際方麵所應該明白的人生道理。事實上,《西遊記》為了反映這些道理,然後演繹出了猴子,演繹出了豬,演繹出了……《西遊記》是借唐僧取經這樣一件曆史上的真人真事敷衍出來的一部神話神魔小說。

《西遊記》裏的所有人物,除了唐僧這個人在曆史上有其人以外,其他的佛界妖魔,實際上在現實當中都是不存在的。他們屬於宗教中的人物。那麼這些不存在的人物,糅合在一起最終由他的作者敷衍成了一部談修煉的而披著神幻外衣的人生大書。諸位朋友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白這一層。明白了這個,你才能慢慢地把它披在本殼外麵的外衣一層一層地扒掉。許多人見了《西遊記》,看了電視劇,以為這是童話,以為這是神話,然後就棄之不顧。其實不對。不應該棄之。它在這個宗教的外衣下麵,神話和童話的外衣之內還包含著很多很多可貴的東西。最終大家可以理解到,這些不存在的人物,實際上就在我們身邊。它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它存在於哪裏,存在於我們的內心。

所以,孫悟空在《西遊記》當中被稱之為心猿。那麼,你把那個猿的外形去掉,他留下的就是你的心。這顆心由野變為狂,由狂而成為魔,而由魔再入佛,這就是每一個人心靈成長成熟的過程。

豬八戒,名叫豬悟能,把這個豬去掉,留下那個能,那講的就是我們的本能。人的本能排除不了兩點——食、色,所以,這是豬八戒的人生寓意。

包括唐僧、白龍馬,還有沙僧,他都有人生寓意。所以,我們讀《西遊記》的時候,除了從情節上獲取一種感官的刺激以外,我們更應該用一種可貴的閱讀方式去閱讀它。這個可貴的閱讀方式,就存在於這師兄弟三個人的名字當中。

哪個字呢?

第二個字——悟。

悟,豎心旁過來一個我,這最終就要告訴我們,解讀《西遊記》要靠這個悟。經常叩問我自己的心靈,反思我的內心,反思我的靈魂深處,最終人生達到空、能、淨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就是修煉的目的。所以,師兄弟三個叫悟空、悟能、悟淨。

綜論 佛界道界一籠統

講完了唐僧師徒和各類妖魔,最後一講我給大家扼要提幾個在《西遊記》中出現頻率較高,而且頗有影響力的的神靈。

我們分成佛界和天庭兩股力量來給大家講解。

(一)

出現頻率最高的,鏡頭最多的當然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全稱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觀世音菩薩,簡稱觀世音,有傾聽世間疾苦的意思在內。後來到了唐代,因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而去掉了世字,俗稱觀音菩薩。佛教傳入中國幾百年,經過了一個巨大的中國化的發展過程,觀音菩薩的形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了《西遊記》裏麵,觀音菩薩已經變成了一位慈眉善目,雍容華貴,法力高強,救苦救難的女菩薩。她是整個取經事業的總導演。從演員選拔到每一個重要情節她都精心安排布置,有時候還親自客串演出,用心良苦,有始有終。可以說,在取經這場大戲中,她是兼導演,編劇,演員於一身的重量級人物。在整部劇中,她一個人曾經演了好多個角色。演過救世主,演過醫生,演過寡婦,演過山野村婦,甚至還演過一回妖怪。

為了完成自己的上司如來佛祖交給她的這件差事,她盡心盡力,除了自己上陣以外,還動用了很多社會關係,什麼南極星君,太白金星,甚至太上老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還有黎山老母等等。在一定意義上講,其實觀音也是取經團隊中的一股力量,至少是這個團隊中穩定而強大的幕後力量。因為畢竟九九八十一難之中,有很多大的麻煩,如果沒有觀音親自出馬,唐僧是無論如何也過不去的。

然而,功成之後,如來對功臣加封的時候,觀音卻又躲到了幕後,這種不居功淡名利的襟懷,也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的。如果說這次取經的任務對觀音自己有點什麼好處的話,那就是她多收了一個黑熊精做守山大神,收了紅孩兒做善財童子。然而,誰不知道,這是她大慈大悲的又一種體現。